青海省科技厅成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旨在以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为主体,与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辐射带动能力的乡村企业(合作社)“一对一”结合,以实用技术成果集成转化及产业化为目标,建立乡村产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
科技力量缺乏、科技管理力量薄弱,如何整合科研力量,最大限度发挥科技特派员的辐射带动作用?青海启动“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制度,为支撑乡村特色产业差异化、多元化发展谋求答案。
2月23日,2022年青海省科技工作会议上,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苏海红宣布启动青海省首批“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此举旨在充分发挥人才在青海乡村产业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互联网+团队协作、长期驻点、相互促进、全产业链条等方式,推动科技与需求的全方位耦合,让更多成熟、实用的农牧业技术成果在一线转化推广,将科技创新的强大动能播撒到田间地头。
科特派扛起高原扶贫“大旗”
从育种到推广,开辟羊肚菌种植新高地。在青海省科技厅的组织下,一批批科技特派员走向田间地头,扛起产业扶贫的“大旗”。青海大学食用菌团队负责人、青海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青海省科技特派员洒威,在青海传播羊肚菌种植技术,让羊肚菌产业从无到有,他也成为带领乡亲以羊肚菌实现致富的专家能人。
如今,洒威带领的青海大学食用菌研究团队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种植难题,团队以高原气候与羊肚菌生长发育环境要素的需求适配为重点,持续开展栽培技术体系优化,成功在青海省部分地区实现了设施两季栽培。在此基础上,团队积极探索和开发羊肚菌工厂化立体栽培技术,并获得成效。
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陶北村地处城乡结合部。为让黄瓜“长寿”,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科技特派员胡小朋天天“泡”在地里,举办田间培训班集中指导,挨家挨户逐个“问诊”,从怎么施农药、怎么进行湿度管理等为农户开出详细“方子”。3个月后,黄色的花朵在温室大棚绽放,水嫩的黄瓜挂满了枝头。多年来,胡小朋引进了众多适应性广、抗病性强、商品性高的蔬菜新品种示范推广,并指导农牧民使用先进农业科技新成果。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农村科技处处长王洁渊介绍,青海省是2002年科技部首批科技特派员试点省份之一。目前,青海省科技特派员总数约1500人,其中“三区”科技特派员1000人,信息科技特派员500人。
新制度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青海在贯彻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过程中,也凸显出不少问题。据王洁渊介绍,青海是全国无科技特派员专项经费的省份之一。同时,农牧业科研人员总量严重不足,技术强、善管理、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此外,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充分。“全省农牧业科研人员中90%以上集中在东部地区。而青南地区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集中区,专业技术人员极度匮乏,加之地域辽阔,服务半径大,道路交通条件不好,服务时间、服务质量都难以保障。”王洁渊说。
为此,青海省科技厅针对实际情况,整合省、市(州)、县科研力量,成立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旨在以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为主体,与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辐射带动能力,并能提供相应工作、生活等便利条件的乡村企业(合作社)“一对一”结合,以实用技术成果集成转化及产业化为目标,建立乡村产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
根据《青海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技专项行动计划》安排,青海省科技厅将优先在具备条件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试点建设。在完成相关绩效考核要求后,工作站可升级为“科技小院”。到2025年,青海省将建成“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小院”50个以上,打造乡村特色产业振兴示范企业(合作社)50个以上,实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规划,青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将大力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围绕农牧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支持鼓励“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小院”专家团队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带管理,并通过成果转让等方式领办、协办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大力推进电商等“互联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营造一起干、一起赚、一起担的创新创业环境。
这一极富青海特色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制度,将探索新时代科技创新要素与乡村产业“零距离”对接,切实打造乡村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科技特派员们更将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智囊”和科技创新创业的排头兵、先遣队。
记者 张 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