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紧急,请您马上出发……”前不久,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听完前因后果,安玮心里一紧。挂断电话,身材纤瘦的她把“常驻”办公室的行李箱一拎,火速赶往机场。

应急处理现场,各系统设计师集结,一行人连轴转,没日没夜地熬着,奋战两周,任务最终圆满完成。安玮这才松了一口气,消瘦的脸庞上露出浅浅笑容。

这种紧张忙碌的攻关节奏,对于我国某卫星地面系统副总师、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安玮来说,早已是常态。

“20年来,我和团队致力于研究空间信息处理技术,就是为实现我国空间数据处理自动化。通俗来说,我们做的就是给空间装备安上高效能‘CPU(中央处理器)’,让空间数据转变为能被直接应用的信号。”安玮对记者说。

近日,安玮荣获2021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从导师手中接过“接力棒”

安玮是我国著名雷达技术专家孙仲康的关门弟子。时至今日,她依然记得20多年前那个决定她走上科研道路的日子。

那天,年近古稀的孙仲康把安玮叫到办公室。“我想好了,你就搞空间信息处理研究吧。”孙仲康说。

“我是学雷达的,怎么转到这个领域了?”安玮有些不解。孙仲康说:“这项研究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必须有人去研究,否则将来再追赶就难了。”

看着导师,安玮默默点头。她知道,作为导师的关门弟子,接受这项任务意味着从导师手中接过“接力棒”,一场寂寞而艰苦的长跑由此拉开序幕。

但安玮当时还未意识到,由于国外实施技术封锁,这项研究在国内几乎无人涉足。“这是一个十足的冷门方向。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写好后,当时能评阅的专家寥寥无几。”她回忆道。

没有经费、导师退休、课题研究几次面临下马……科研路上没有一帆风顺,尽管知道这个道理,可面对这一系列挫折,刚刚毕业留校的安玮还是备受打击。静下心来,她选择了继续向前,在这个全新领域,咬着牙默默耕耘。

2006年,北京一家单位发来邀请,表示可将安玮及其爱人一起调到北京。一边是看不到前景的课题研究,一边是大城市的诱惑,安玮却不为所动。“如果我走了,队伍就散了,将来一旦国家需要,再想从头开始就更难了。”她说。

经过10多年的拼搏奋斗,安玮率领课题组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建立起一套航天信息处理技术理论与方法,并取得了多项标志性创新成果。

2011年底,我国某航天重大项目正式启动,安玮所在的课题组作为全国唯一全面掌握该领域核心技术的单位,成为该领域地面系统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安玮也被任命为该系统总设计师。

用国产化改造打破技术封锁

这些年,安玮积极推进我国某型空间装备的立项研制,率领课题组取得多项原创性自主创新成果。但她并不满足。2018年,在该装备技术体系的调整过程中,安玮主张“以我为主”自主设计,3次打电话向上级汇报情况。

自主可控每一步走得都很难,但又必须要走。从此,“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成了安玮的工作常态。安玮坚信,“所有的努力,都会有成果的”。

3次争取,换来提前3年开始布局的技术优势。从硬件构架设计到信息数据处理,安玮带领团队用国产化改造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

“做科研,不仅要抬头望天,还要低头看地。”每隔一段时间,安玮都会扎到部队战备执勤一线进行调研,深入“战场”解决实际作战难题,立足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装备。

2020年盛夏,某装备进入测试阶段。这件由安玮团队研制的装备究竟有没有问题、能否适应战场需求,都是未知数。关键时刻,研制单位不能缺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安玮和团队成员克服重重困难,经过一个多月的集中攻关,圆满完成了测试和检验工作。

接下来的日子里,为使装备在实战中发挥出最大效能,安玮和团队成员还下到部队参与战备值班、为官兵答疑解惑。

2021年冬,某联合演习现场,该装备迎来“实战”大考。安玮坐在作战席位上,紧盯着系统界面上不断滚动的数据,短时间内迅速做出研判。装备性能让用户单位大为赞赏,“这是真正能在实战中起作用的装备”。

“看到做了那么久的科研成果变成装备、变成部队可以用的东西,这是对我最大的奖励。”安玮说。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在同事眼里,安玮是个“拼命三娘”。

2011年,刚被任命为该系统总设计师时,她带领团队几乎全天泡在实验室,通宵达旦攻关,生活极不规律。

2013年,项目研究进入关键阶段,安玮的身体发出了预警——体检报告显示她或有肠道肿瘤。但她很快调整好心态,次日照常飞往北京开会。

“当时,我一点都没察觉,后来才知道安老师生病了。”安玮团队成员盛卫东回忆道。

幸运的是,肿瘤是良性的,手术很成功。术后不久,安玮就又回到了实验室。

从开展研究至今,安玮由于保密等原因无法评奖,评职称、发论文也受到一定限制,但她却没把这些放在心上。对她来说,最大的满足不是名利,而是团队的每一点进步、成果上的每一次突破——

盛卫东刚满40岁便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被评为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青年英才;安玮团队成员马超成为核心分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和主任设计师……他们大多35岁上下,却已是团队的“顶梁柱”。

这些年,安玮几乎没有休息日,忙得像一个高速运转的陀螺,可她却说:“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前几天深夜23点,博士研究生李若敬拿起手机,给导师安玮发了一条关于课题的信息。发完以后,她觉得不妥,怕影响导师休息。没想到,安玮马上回复,还给她联系到能提供帮助的人。

“我也要成为安教授这样的人,做扎根在国防科技战线上的一颗钉子。”说起这件事,李若敬感动不已。

张 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