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亲历者和通过媒体了解疫情发展的旁观者,谁的心理压力更大?如果你选择亲历者,那你可能想错了。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一项关于疫情心理调查的显示:疫情防治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有更理性的态度,旁观者成了悲观情绪的重灾区。

这一结果对应了心理学上的“台风眼”效应。该命名源于气象学,心理学上的“台风眼”效应是指在时间上,距离高风险时段越近,心理越平静;在空间上,距离高风险地点越近,心理越平静。就像台风一样,在最中心的台风眼里往往风平浪静,而外围的地区反而会承受更大的伤害。比如,汶川地震中,中科院心理所的研究人员发现,灾民因为身在第一线,能了解到准确的一手信息,对灾后重建很乐观,而外围的人,在各种揣测、猜想中,可能心理问题更大。

“台风眼”效应不仅会带来恐慌,还会给旁观者带来其他负面情绪。比如,在舒服地躺在家里看电视时,看到医护人员奋战一线,会产生一种“凭什么我就可以安然无恙地享受舒适的生活?”的内疚感。这种感觉叫做“虚拟内疚”,通常的内疚是伴随着伴随实际的伤害行为或者违规行为出现的,但虚拟内疚发生时,我们并没有做错任何的事。

“虚拟内疚”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我们可以把虚拟内疚理解成 设身处地和将心比心。它可以带来一些好的结果,但严重时可能影响身心健康问题。过度内疚时,你可以进行“责任的重新评估”,你只不过是小角色,没有责任去解决所有人的所有问题,更无需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任何理由。

此外,疫情会还会带来第三个影响“创伤后成长”。疫情中,一些人会夸大苦难,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再也没办法复原了,而还有一些人则会在挫折中复原,并且变得比以前更加强大,这就是“创伤后成长”。疫情期间,在中科院心理所开展的调查里包含了这样一个问题:“经历疫情,人们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发生积极的改变?”,结果显示,74%的人表示将更加注意锻炼身体、57.7%的人会更加感受到人间真爱、53.8%的人决定以后要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还有47.6%的人重新了认识家庭的重要性。

正确认识这些心理变化之外,在此也提醒大家,近期疫情反复,由于缺乏正确的认知、网上的谣言和错综复杂的信息导致不少人虽然不在“风暴”中心,却经受着同样严重的焦虑、恐慌、抑郁、愤怒,受到了极大的心理伤害。但无论身处何处,都应该最大程度地降低疫情对我们的心理危害,以官方政策及发布的信息为准,强化危机意识,不听信谣言,积极防疫。

作者:唐义诚,系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副秘书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