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开展核酸检测。 青海省疾控中心 供图
中新网西宁5月16日电 题:青海战“疫”前沿:探访核酸检测实验室,24小时满负荷检测
作者 谢永莲 张添福
眼下的青海省,各核酸检测实验室密闭的空间,堪称离新冠肺炎病毒最近的地方。幕后悄无声息连轴转的病毒检验“大白”们,正为疫情防控提供至关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近日,青海省会西宁核酸检测日均约200万人份,这背后需要强有力的核酸检测技术能力支持。
5月7日开始,青海省疾控中心、省地防所60余人组成的一支核酸检测队,24小时不间断工作。他们不仅承担多轮区域核酸检测的部分任务,还担当全省疑似阳性标本复核、病毒基因测序等工作。
而为了衔接到位,检测队细分为收样信息组、核酸检测组、复核检测组、全基因测序组以及医疗废物高压灭菌组5个小组。
“每天清晨,标本开始送到实验室,都需要经过标本接收、数量统计、信息核对、分检、编号、标本处理、调配试剂、核酸提取、扩增分析、结果判读、上传结果等一系列复杂、耗时的步骤。”青海省疾控中心卫检中心副主任马韶辉说。
图为开展核酸检测。 青海省疾控中心 供图
马韶辉表示,很多时候,实验室会连续24小时不间断工作,“大规模人群检测,检测的是病毒核酸,检验的也是我们整个团队的专业素质和凝聚力战斗力。”
据中新网记者了解,由于检测数量庞大,所有工作人员实行闭环管理,检测人员分为6组“两班倒”,24小时轮组上岗、不停机满负荷检测。
目前,青海省疾控中心实验室日检测量平均9000余管,最多日检测约1.6万管、16万人份。从5月7日到5月15日,已检测样本8万余管、80万余人份。
“面对每一份样本,必须仔细再仔细,因为对标本进行核酸提取时,在开盖、离心等过程中,容易出现实验室核酸污染。”核酸检测组工作人员范丽霞表示,虽然机器已经能够节省许多时间,但许多精细的步骤,必须由人工来完成,“比如检测过程中的试剂配置、加样本等等,都要检验人员手稳心静,一步步去完成。”
每一批次核酸检测都是对检验人员体力耐力的巨大考验,日夜颠倒是工作常态。持续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他们的颈、肩、手臂常常变得又酸又麻,长时间戴着双层乳胶手套,手上出满了汗疱疹。
而在实验室里,不能吃东西、不能上厕所,甚至无法挠痒痒,在“全副武装”的负压状态下,对每个检测人员都是一项不小的体力考验。
“全省检测机构初筛疑似阳性标本都会第一时间送往省疾控中心复检,风险系数要比普通人群检测大大增加。”青海省疾控中心病毒科副科长唐志坚说。
而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唐志坚表示,这一过程不容出一丝错误,检测人员精神压力特别大。
跟社区开展工作的“大白”们一样,上述检验人员身穿厚重的防护服连续保持数小时不变的坐姿,埋头检测样本,根本没有时间概念,屋外刮风下雨也全然不知,等检测结束走出实验室,才见到第二天的太阳,呼吸到没有消毒味的新鲜空气。
56岁的青海省疾控中心卫检中心病毒科科长赵生仓,作为检测团队身经百战的老队员,此次负责全部检测设备、试剂、耗材总调度等多项工作。
“检测物资等保障工作同样至关重要,试剂耗材的调配等需要积极协调解决,还要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为了实验室能够高效、安全运行,即使再苦再累也值得!”每天清晨,赵生仓就和司机去拉运、清点、搬运、分发耗材试剂。
“每个检测小组的队员们都发挥各自长处,配合默契,特别是‘90后’的年轻队员们,一直在工作强度最大的样本制备区奋战。年轻人顶大梁,都是好样的。”核酸检测组工作人员赵忠智由衷赞许。
除了做好西宁市核酸检测工作外,5月14日,青海省疾控中心卫检中心53岁的老同志田登带队,带领郭亚斌、谢占彬、唐永春等年轻人,随移动方舱实验室驰援泽库县,配合当地开展核酸检测和疑似阳性标本复核确认等工作。这已是自4月份以来,青海省疾控中心派检测人员第三次随车“出征”。
青海省疾控中心卫检中心病毒科副科长唐志坚的妻子,也在西宁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工作。此时,夫妻俩的家里,只剩70多岁的老人和刚上小学的孩子。
但舍小家、为大家是所有队员的选择。
“当前疫情防控处于关键阶段,我们必须保持全天候、多批量、超常规、高质量的核酸检测工作状态。”青海省疾控中心卫检中心细菌科副科长祁晓东坚定地说,“因为我们是跟病毒赛跑,所以我们更应争分夺秒。”
全基因测序组的雷有菊,丈夫工作常年在外,由于工作太忙根本无暇照顾家,只好把孩子丢给老人,“作为孩子母亲,内心虽有愧疚,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孩子做个榜样。希望自己的这份力量能伴随孩子成长,让他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对社会有用的人。”
“检测人员老、中、青齐心协力一起上,没一人喊苦叫累,体现了这个团队超强的凝聚力。”青海省疾控中心卫检中心主任汪春翔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