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以发展建设现代海洋牧场为契机,全力打造海上“蓝色粮仓”。目前长海县获批10多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洋牧场基础设施为海洋生物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繁殖、栖息场所。

长海县海洋岛镇海洋牧场远景。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摄

5月31日,海洋岛镇的渔民在海洋牧场上作业。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摄

亚洲最大深海智能网箱“经海001号”顺利下水并提网收鱼、全潜式深海养殖装备箱“深蓝1号”首次实现“三文鱼”规模化收鱼……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的《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过去一年中国海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深远海养殖深入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对保障海洋这个“蓝色粮仓”起到重要作用。

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重点发展以生态资本保值增值为基础的养护型海洋牧场,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海洋牧场有哪些特点?对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海洋牧场什么样?

——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生态养殖等措施,增殖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薛家岛海域,一排排网箱密布海面,一眼望不到头,网箱内养殖着鲈鱼、加吉、黑头、大黄花等优质鱼种。这里是鲁海丰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一边给工人布置养殖工作,一边接听客户预定钓船电话,鲁海丰集团渔业主管范蓬波忙得不亦乐乎。“海面上有280个网箱,只有20名工人,承担着2800万斤成品鱼的全年养殖工作。”范蓬波指着海面上的网箱说。

目光再投向山东省烟台市高新区金山湾海域的东宇海洋牧场平台,伴随马达阵阵轰鸣声,船员将捕捞上来的海参装船,海螺、螃蟹、扇贝等新鲜海货跟着一同上岸,海风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东宇年产鲜参50多万斤,贝类产量200多万斤,并且产量呈每年递增状态。海参从幼苗到成熟,在海底要历经四五年的成长,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正是繁忙的捕捞作业时节。”烟台东宇海珍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效平介绍,通过人工造礁,东宇公司建造的“海底牧场”正释放更大价值。

近年来,“海洋牧场”的概念逐渐为人所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院杨红生介绍,海洋牧场是在特定海域,通过增殖放流、生态养殖等措施,构建或者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者避敌所需场所,增殖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式。智能网箱和多功能海上平台都属于海洋牧场的实现形式。“海洋牧场的建设不等同于单纯的投放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活动,而是在渔业环境保护和资源养护的基础上,致力于通过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水产品改善国民营养和膳食结构。”杨红生说。

建设海洋牧场,中国规划了路线图。

2017年,《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年)》发布,提出到2025年创建20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了“优化近海绿色养殖布局,建设海洋牧场,发展可持续远洋渔业”的目标。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重点发展以生态资本保值增值为基础的养护型海洋牧场,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养护。中国首个海洋牧场建设的国家标准《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已于6月1日正式施行。

截至目前,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达153个,覆盖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不仅数量大幅提升,质量也更趋优。

海洋牧场有啥好处?

——带动渔民增收、促进关联产业发展、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优化,海洋牧场建设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

“耕海牧渔”,海洋牧场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收益。

在山东长岛的大钦岛乡,当地渔民对离岛不远的“长鲸1号”赞不绝口:“原本以为这个钢铁‘大家伙’会耽误我们搞养殖赚钱,其实它不但不‘抢生意’,还给我们带来不少收益。”

“传统模式养殖,养殖户从幼鱼苗到成鱼养殖周期一般在3年左右,中间发病概率高,且养成后市场销售状况不确定,养殖收益不能保证。”“长鲸1号”负责人陈德刚说,海洋牧场网箱及平台建成后,公司与周边中小型养殖户签订中苗鱼供应合同,养殖户按照公司要求及标准养殖,养殖到一定规格后,公司负责收购,并投入海洋牧场网箱中继续养殖。这种“接力养殖”对养殖户及海洋牧场来说可谓“双赢”。

山东省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局长李传强告诉记者,海洋牧场致力于与渔民共赢,做渔业行业的引领和带动者。“海洋牧场大多专注于养殖难度大、需要技术支持的远海养殖,与散户渔民形成配合。”李传强说。

通过“大渔带小渔”模式,烟台当地实力较强的海洋牧场企业引领组建渔民专业合作社,有效整合16万亩海域,实现了全省规模最大的海域使用权流转。截至目前,当地渔民合作社达到300家,辐射带动2万多户渔民增产增收。

此外,海洋牧场的建设推动传统渔业向休闲渔业、体验渔业、文化渔业转变,带动了关联产业发展。

“现在做休闲渔业,工作安全还有规律,一年能挣10多万元,收入翻了一番。”在河北唐山,杨兴武作为第一批转为休闲渔业的渔民,对现在生活非常满意。有关调查显示,海洋牧场每年直接经济效益约7000元/亩,钓业渔船每艘每年增加经济效益5万—8万元,并有效带动其他关联产业如餐饮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工艺品业和商业投资等发展。

海洋牧场在实现高效养殖的同时,对生物资源养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积极效应。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海洋牧场建设发展以来,无棣全县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达88.9%,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鸟类由建区时的45种增加到230种。“海洋牧场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海洋生态,生态养殖的海洋牧场也有利于海洋生态的保护,二者相辅相成。”无棣县委书记郑振亮深有感触。

让海洋牧场更“聪明”

——生态化养殖,智能化管理,以数字化和体系化为驱动力的海洋牧场渐成主体

大力推动海洋牧场建设,是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首次突破9万亿元,达90385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海洋牧场建设持续取得新进展。

杨红生介绍,以数字化和体系化为驱动力的海洋牧场正逐渐成为主流。“这一阶段的海洋牧场特征是推动核心技术体系生态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杨红生说,“比如开发生态牧场机械化播苗、自动化监测、精准化计量与智能化采收装备;搭建生态牧场资源环境信息化监测平台;研发灾害预警预报与专家决策系统,提高生态牧场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等。”

5月20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为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造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正式交船。中国船舶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是中国深远海养殖的重要装备,可有效利用深远海适宜海域进行养殖,躲避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也被称为“移动的海洋牧场”。“‘国信1号’的交付标志着中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实现了由‘0’到‘1’的进阶发展。”该负责人说。

实现新能源与海洋牧场的有效融合,是海洋牧场建设另一个努力方向。5月27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国海装牵头研制的国内首台深远海浮式风电装备“扶摇号”正式起航。中国船舶集团所属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满昌告诉记者,这是中国首台真正意义上应用于深远海域的浮式风电装备,搭载了目前国内最大浮式风电机组,是中国进军深远海能源开发领域的一大“利器”。

“我国海上风电已经从近海走向深海,发展深海海域的海上风电技术势在必行。”王满昌说,“海上风电与发展深远海养殖的海洋牧场建设相结合,是当前充分利用海域、提高经济价值的常见形式。全域型生态牧场建设的3.0阶段正在开启,将以数字化和体系化为特征。”孔德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