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01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连年丰产的背景下,我国为何还要强调种源技术攻关、加快推进生物育种?我国高质量小麦品种的培育及推广使用情况如何?就此,光明网采访了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

光明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方案,也启动了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现在我们的主粮品种已实现100%的自主率,为什么我们还要加快生物育种?考量是什么?

刘录祥:用生物育种的手段去加强增粮或育种工作,其实里面有一个质和量的关系,我们国家粮食的生产总量,已经超过人均483公斤,高于世界平均安全线。但我们在吃好的问题上,或者说粮食质量上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的优质水稻、优质小麦占比较低,必须通过一些新技术手段来加快品质改良;此外,我们要特别重视作为饲料粮的玉米和大豆,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产量更高、质量更高的油料作物。

我们只有采取生物育种,通过先进技术单项突破,并与常规技术有机结合,才能快速培育出更高水准的优良品种,使作物的质量、产量都能得到有效改善。我相信通过这些项目、行动的实施,能更加强化我们国家种业基础,从科技角度支撑粮食安全。

光明网:据说相比于生物育种水稻,小麦育种更为困难,这个说法对吗?我国在小麦育种方面有哪些创新攻关?

刘录祥:小麦基因组比水稻大得多,因此在基因组的研究方面水稻远远领先于小麦。水稻的基因组图谱在2000年就发布了,小麦则到了2018年才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基因组序列图谱。但从2018年以来,我国小麦的基础研究突飞猛进,通过大量基因资源的深度解析和基因克隆,我们在生物育种技术应用方面快速追赶。

目前我国小麦研究还有一个计划,就是要把野生种源基因中的有益基因及近源物种的有益基因,如抗逆性、抗病性,通过普通杂交或遗传工程的办法,尽快导入到普通小麦里面,让小麦作物在应对病虫害、气候灾害面前更进一步。这一方面的研究是比较成功的,目前我们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已经创造了一系列有巨大突破的育种材料,相信这些材料在小麦的综合生产能力改善过程中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光明网:目前来讲我国有哪些高质量的小麦品种已经投入使用?

刘录祥:我们国家目前审计的小麦品种大概有三四千个,2022年的国审品种已达176个。过去我们是以粮为纲、增加产量的这一目标发展,大量品种都是产量提高改进型的品种。近几年来,随着科技布局的变化,特别农业农村部实行良种攻关背景下,我们的优质小麦育种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

例如,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培育的中麦578就是一个强筋又高产的品种,2020年我们在河南省修武县进行验收的时候,就创下了亩产845公斤的高产记录。还有山东省农科院培育的济麦44也是一个高产与优质结合比较好的强筋小麦品种。此外,小麦还有主产长江中下游的弱筋小麦,可适用于做糕点、饼干,这类小麦目前也有非常优秀的扬麦系列等。当前还有一些新品种正在国家区域试验田,都是面向品质改善这一诉求,相信我们的优质化率在未来3到5年会有一个大幅提升。(宋雅娟 张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