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无人机通常为尺寸在15cm左右,重量为10-500克的纳米飞行器,其最佳使用高度在45-60米,最大度高可达150米,飞行速度在10-20米/s,最大航程10千米,最大续航时间2小时以上。微型无人机最初的设计理念是作为士兵可携带的一种战场侦察设备,向单兵或小规模作战部队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进而大大减少部队在侦察过程的死亡率,同时大幅提高作战效率。
世界性难题
目前,即使空中力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军,也面临2大问题:一是空中作战力量稀缺。主要是因为空中力量持续作战能力有限、部队对空中力量的需求远大于目前已有能力、建设与维护空中力量代价高昂、机场及跑道等专用支持能力受限等。二是高精尖空中资产欠缺灵活性。尽管五代机,如F-35的隐身性能、先进的传感器组件以及电子战系统,能在涉及穿透复杂防空打击任务中提供必要优势,但它们在低威胁环境中用处不大。此类高精尖飞机上的高度集成能力,使得指挥官无法在需要时将其能力拆分至不同战场,并且任务成本巨大,而微型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恰好能满足相当一部分的小型空中力量对于灵活性的需求。小规模作战部队将不再只依赖少量的高精尖装备来支持对地作战,而是可以直接控制成本比较低廉的微型无人机平台来补充传统飞机的能力。一些没有能力研发或购买第五代战斗机的国家也会越来越多地转向较小的无人平台,以阻止对手完全控制空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图注:“黑蜂”3微型无人机
无人机蜂群作战其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低成本。无人机集群作战不仅可以大量消耗敌方的防空导弹,还不用担心损失造价高昂的战斗机和宝贵的飞行人员。二是难防御。蜂群战术可以动用成百上千架无人机,由后台统一下达作战指令,集群中的无人机可以携带不同的装备,能同时完成侦察、攻击、诱饵甚至信号中继等多样化任务。
集群作战的无人机为了降低重量,大都采用复合材料,这使得雷达难以对单个无人机进行侦察和锁定。因此微型无人机集群在某些作战场景下更能发挥独特优势。例如,无人机集群可以用来迷惑敌方雷达,在战斗机执行任务时,可以先释放无人机。这些无人机经后台算法控制,形成特定编组,优先让敌方雷达锁定,让敌方雷达误以为是其他机型,而当敌方发射防空导弹后,又可迅速将集群散开,使导弹失去目标。此时躲在“蜂群”后面的战斗机能出其不意地将敌人战机或防空导弹基地摧毁。**在现代城市战中,众多建筑增加了城市作战的难度,重型武器装备难以发挥其防护性强、火力猛的优势。**然而微型无人机集群却可以改变这种局面。由于隐蔽性强,它可以轻易突破敌军的防空网,快速清除藏匿的狙击手等,为后续大部队提供实时战场动态。
图注:无人机蜂群作战效果图
解决方案
有矛必有盾。随着“蜂群”技术的发展,也必定带动反无人机技术的进步。为了应对“蜂群”无人机和微型无人机,世界各国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电磁干扰欺骗。通过电磁压制、选择性干扰、GPS电子欺骗和电磁脉冲等实现对其的拦截和压制,还可以用装有干扰设备的无人机进行抵近干扰拦截。2022年,俄罗斯首次将Stupor反无人机电磁枪投入使用。作为一种电磁脉冲发射装置,Stupor能够破坏无人机和人员之间通信,抑制其导航和传输通道以及在光电频率范围内的图像和视频摄像头,使之无法接受指令,进而干扰和阻止无人机完成任务。
图注:Stupor反无人机电磁枪
密集武器拦截。采用密集的速射武器拦截无人机群是较为传统的拦截方法。美军已经论证了许多创新方法对抗集群无人机,包括使用空空导弹和用火炮发射带有前向爆炸型碎片杀伤弹头且射向可修正的炮弹等。
微波武器摧毁。采用具备区域性杀伤能力的微波武器对高密度无人机集群进行攻击更加有效,美军制定的“无人机防御计划”就是利用微波武器作为拦截无人机集群攻击的主要武器。美空军正在试验一个名为“黑色飞镖”的项目,其具有侦测、追踪甚至击落小型无人机能力,该系统核心是通过微波能量瓦解无人机的电子系统,将其击落。
激光武器打击。为应对无人机,美国陆军与波音公司合作,改装了“复仇者”防空系统,将其“毒刺”导弹发射筒换装成固体激光器和光束定向器,从而使该系统成为弹、炮、激光三合一武器系统,具备了定向能和导弹武器的双重作战功能。以色列拉斐尔公司也研制出一套“内外兼修”的无人机拦截系统,名为“穹顶”,该系统通过信号干扰和激光武器将来犯之敌消灭,不过,其有效性还待今后进一步验证。
专家简介:翁宗波,军事装备科普专家,主要从事国内外高科技装备、各兵种主战装备、联合作战战略战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兵器》杂志等军事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200余篇,个人荣立三等功1次。
出品: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作者:翁宗波(军事科普作家)
策划:金赫
科学审核:费伯禹(资深军事编审)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征稿令】
为在全社会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光明网科普频道面向创作者征集各类原创优秀科普、科幻作品,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各领域专业人士、在职教师与在校学生等积极参与,首次投稿作者请提供个人简介。投稿邮箱:gmkepu20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