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 3月29日,由合成生物企业北京微构工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构工场”)牵头,8所国内高校和研究院所的16个研究团队与16家合成生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发起的“合成生物技术与智能生物制造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创新联盟”)在京成立,这是国内首个集产学研为一体、打通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和智能生物制造的创新联盟。
首次联盟会议汇集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农科院、西安交通大学的知名专家学者。
参加创新联盟的企业包括北京微构工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牵头单位)、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义翘神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聚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循原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基石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清大智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衍微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合生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微元合成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湖北微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博雅辑因(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基迪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绿色康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相关资料图)
合成生物学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颠覆性前沿技术,全球各国正在加快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战略布局及政策支持;生物制造是利用生物体机能进行物质加工与合成的绿色生产方式,有望在能源、化工和医药等领域改变当今工业制造格局,均成为生物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
据介绍,创新联盟集聚合成生物学与智能生物制造领域产学研用优势资源,面向医疗医药、化学品、生物材料、生物能源、农业和食品等领域,聚焦关键共性“卡脖子”技术,瞄准重大需求,聚焦高精尖合成生物学领域,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目标,以推动产业协同创新、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创制高价值专利和技术标准为任务,组织开展协同攻关。最终推动合成生物学与智能生物制造产业升级,实现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
首批次重点攻关的内容包括:开发新型数字化、智能化细胞工厂;开发经典细胞工厂高效高产化编辑改造技术;构建非粮原料基础代谢模型,建立新型原料生物制造技术路线;开发RNA工艺路径使用的关键酶;搭建全细胞生物催化制备特种化学品和手性医药中间体平台;搭建RNA药物设计平台;建立代谢分子动态监测技术平台;打造微反应器连续化生物催化新工艺;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发酵过程控制技术;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新范式;探索加快成果转化应用的新机制;搭建企业交流互助资源共享平台;搭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平台;探索促进生物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的新路径。
在国家战略部署下,科学规划、系统推进我国生物经济发展,是顺应全球生物技术加速演进趋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方向。联盟成员认为,要积极推动联盟内部实现高效协同,充分发挥联盟专家和企业特长,落实联盟内企业技术共享机制,要创新不要“内卷”,利用好联盟内部研发、生产企业的优势,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快速推进技术应用和产业化进程。联盟将通过定期组织会议,保持深度交流,增强多领域跨界,形成有特色的主攻项目,打响创新联盟品牌。
据悉,创新联盟将深度调动参加单位的优质资源,围绕市场需求开展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提升上下游协作。同时,将充分利用企业在生物制造产业方面的优势,疏通成果转化通道,打通产学研深度融合、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横跨不同行业的多品类布局,在万吨级生产规模上实现新技术的创新应用。
谭天伟院士表示,“未来生物经济的价值将会日益凸显。而在生物经济发展中,创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连接产业和科研机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当下我们应该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尽快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我国生物制造的全球竞争力。希望联盟能够在产学研融合方面加快协同,为中国生物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微构工场联合创始人吴赴清表示,“微构工场将进一步汇集大家的共识,健全联盟运行机制,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创新联盟是一个开放组织,欢迎越来越多的专家和企业家朋友加入进来,共同为合成生物技术和智能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陈国强教授表示,“合成生物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需要加快提升生物技术的创新能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促进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加强供需协同,释放创新活力。相信创新联盟的成立,将进一步畅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创新,促进合成生物学和智能生物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 (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