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北方多地提前进入炙烤模式,6月14日起年内最强高温更是来袭。面对迎峰度夏“大考”,我国能源供需形势如何,存煤是否充足,水电出力怎么样?


(资料图片)

《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获悉,近期多地用电负荷持续走高,电力企业存煤整体充足,为近四年以来最高值,对迎峰度夏电力供应形成较强的支撑和保障。但夏季可能出现的降水偏少将会对部分地方电力供应以及电力外送产生影响。当前有关部门、企业聚力攻坚,为即将到来的夏季用能高峰做好准备。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近期北方晴热升级,6月14日至下周初,华北、黄淮等多地将迎今年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天气过程,波及京津冀、山东、河南等11省份。

与气温一起攀升的还有用电负荷。《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国家电网公司获悉,随着气温的稳步上升,国家电网经营区域用电负荷持续走高,近期最大用电负荷已达8.6亿千瓦,同比增加7.77%,全网电力整体平衡。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主任王益烜表示,近年来气温对用电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我国电力负荷“冬夏”双高峰特征日趋明显,夏季降温及冬季取暖负荷占比越来越大,部分省份夏季降温负荷占最高用电负荷比重达到40%-50%,甚至超过50%。

中电联判断,正常气候情况下,预计2023年全国最高用电负荷13.7亿千瓦左右,比2022年增加8000万千瓦左右。若出现长时段大范围极端气候,则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可能比2022年增加1亿千瓦左右。今年迎峰度夏期间,预计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南方、华东、华中等部分区域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

面对夏季用电高峰的到来,有关部门加紧部署能源保供。6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安排部署2023年能源迎峰度夏工作。

国资委日前召开专题会,督促指导中央企业带头做好迎峰度夏能源电力保供工作,要求煤炭、石油石化企业着力提高电煤和天然气供应能力,发电企业应发尽发、多发满发,电网企业坚守电网安全生命线和民生用电底线,全力保障迎峰度夏能源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当前,煤电提供了我国58%左右的发电量,在保障现阶段电力供应尤其是兜底保供方面仍起到“压舱石”作用。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在中长期合同的支撑和进口煤的强力补充下,今年电力企业纷纷提前加大电煤采购力度,为迎峰度夏增强保供能力。

以华能南方分公司为例,当前电煤库存提升至100万吨左右,可用天数超过20天,6月电煤资源已基本落实,同时积极锁定后续进口煤长协资源,保障电煤供应稳定有序。天然气长协资源已锁定7.5亿立方米,其中迎峰度夏期间(7-9月)合同气量为2.3亿立方米,能够满足迎峰度夏发电供热需求。

“当前,电力企业存煤整体充足,对迎峰度夏电力供应形成较强的支撑和保障。”中电联规划发展部主任张琳说,根据中电联电力行业燃料统计,截至6月4日,统计口径内发电集团燃煤电厂煤炭库存合计1.13亿吨,同比增长2135万吨,为近四年以来最高值,甚至已超过近两年迎峰度冬期间库存水平;电厂电煤库存可用天数25.6天。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煤炭产量完成19亿吨,同比增长4.1%。预计今年迎峰度夏期间,煤炭生产将继续保持4%左右的增长。

确保能源正常稳定供应,一方面要挖掘煤炭、煤电、油气的生产潜能,另一方面要做好增量,把风、光、水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好。

4.5亿千瓦,这是到2030年我国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总装机目标。目前,第一批9705万千瓦基地项目已全面开工,力争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并网投产,第二批基地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第三批基地项目清单已正式印发实施。

从今年1-4月电力生产情况来看,新能源表现突出,全国风电光伏发电量同比增长26.8%,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7.2%,较去年同期增长3个百分点。截至4月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达到8.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的30.9%。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夏季,受持续高温和主要江河来水偏枯等多重因素影响,一些水电大省出现了电力短缺。今年这种情况是否会再现?

王益烜表示,气象部门预计今年夏季(6月至8月)西南地区东部及华中中部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湖北大部、湖南北部、重庆东部、四川东北部等地降水偏少2-5成,可能出现区域性气象干旱,降水偏少将会对当地电力供应以及电力外送产生影响。

近段时间以来,长江干流梯级电站顶峰出力,全力增加电力电量。三峡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强化长江流域水雨情预测预报,统筹防洪防汛、蓄水、能源保供工作,加强水库运行管理,开展梯级水库联合优化调度多发电,尽力稳发多发,为保供做贡献。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以及尖高峰时段电力需求的刚性增长,叠加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等因素,我国电力供需平衡压力增大。张琳建议,有机整合源、网、荷、储各类调节资源,特别是挖掘需求侧调节潜力,着力提升大工业高载能负荷灵活性,并且引导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鼓励开展车网双向互动(V2G)研究。此外,推进共享储能、虚拟电厂等技术大范围、规模化应用,实现将大量、多元、分散的灵活性资源聚合参与系统调节。(记者王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