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国内芯片产业发展进入深水期,“从无到有”的任务已经顺利完成,正在迈入“由弱到强”的进阶发展。以龙芯、鲲鹏、海光等国产CPU六强为例,都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并在各自的赛道上奔向下一个目标。
其中,龙芯开发了LoongArch指令集,自主程度较高,并被大家称为“国货之光”。虽然自研之路比较曲折,与MIPS的恩怨纠纷也因芯联芯再次上诉未完待续,但取得的成绩绝对是史无前例的。采用12nm制程的龙芯3C5000系列原生16核,通过两颗封装在一起组成32核后,其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龙芯同时在积极建设生态,适配软件与场景持续稳步增加。
说到芯片,就不能不提鲲鹏。鲲鹏920在4年前首发的时候,引起了业界一片惊叹,先进的产品设计、优异的性能,再加上华为强大生态调动能力,成功吸引了从客户到伙伴甚至同行的积极关注。凭借华为的技术能力和生态厚度,本应迅速提升的产品性能与市场表现,却因为生产能力受限与ARM v9授权中止的影响,踩下了急刹车。不过鲲鹏依然积极寻求破题方法,没有停步。
再看海光,从AMD获得了x86指令集永久授权和ZEN1微架构,基于高技术起点,埋头深耕研发,完成了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目前,海光已独立研发三代产品,并实现商业化应用,海光三号7300系列处理器的性能已经和AMD EPYC Zen3属于同代产品。另外,据海光上市后首份年报显示,2022年度实现营业收入51.2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1.83%。海光CPU已经大规模应用于电信、金融、互联网、教育、交通、工业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等行业领域。不难发现,基于产品的迭代及市场的拓展,海光商业化良性循环体系已经构建。
期待以龙芯、鲲鹏、海光等为代表的国产CPU厂商能坚持创新,不断迭代,缩小国际差距,最终走在全球前列。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