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广东省暨广州市第三十一届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举行。记者从活动现场获悉,广州市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第二次本底调查新发现54种动物,其中中国新记录种和广东省新记录种各一种。
据了解,2017年至2019年,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开展了广州市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第二次本底调查。本次调查引进了卫星跟踪、无人机等新的调查技术,进一步更新充实了广州市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信息。截至目前,广州市已完成两次综合性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记录到陆生脊椎动物457种,陆生野生植物有维管植物3516种。
“两次调查的方法、样地都是一样。”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胡慧建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第二次调查结果显示,广州水鸟尤其是候鸟增加最多,而城区由于环境变化、树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动物也有明显增加,“白云山、海珠广场增加明显。”胡慧建说,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兽类、蛇类、蛙类增加也较明显。
据了解,第二次资源调查共记录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为457种。其中两栖动物1目7科28种、爬行动物2目16科64种;记录到鸟类18目68科307种;兽类记录到6目15科58种。本次调查中,新增一种中国新记录种——卡氏伏翼,一种广东省新记录种——黑头鹀。据了解,卡氏伏翼是蝙蝠的一种。
“新增广州市新记录种共54种。”胡慧建说,其中两栖动物新记录种3种,分别是华南雨蛙、布氏泛树蛙和红吸盘棱皮树蛙;爬行动物新记录种5种,分别是白眉腹链蛇、丽纹腹链蛇、坡普腹链蛇、崇安斜鳞蛇和香港后棱蛇;鸟类新记录种到达36种,包括白腹军舰鸟、白尾海雕、青头潜鸭、大滨鹬、中华攀雀、棕腹杜鹃等;兽类新记录种10种,其中翼手目8种,即皮氏菊头蝠、大蹄蝠、中蹄蝠、大棕蝠、山地鼠耳蝠、尼泊尔鼠耳蝠、长指鼠耳福、大足鼠耳蝠;食肉目1种,即斑林狸;啮齿目1种,即卡氏小鼠。
同时,第二次资源调查记录到广州市维管植物231科1366属3516种。其中本土野生植物206科1037属2705种,包括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有25科78属175种(PPG I系统),裸子植物5科8属共10种(克氏系统),被子植物177科949属2520种(APG IV系统)。随着调查力度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物种被发现,种类较第一次本底调查明显增多,丰富度也随之提升。据介绍,本次调查发现117种植物在广州市有新分布,其中包括1个新纪录科——霉草科(大柱霉草);石灰岩地区的1个新种——连平报春苣苔;以及中国大陆新分布兰科植物折柱天麻和白赤箭。同时,消失近60年的飞瀑草在从化地区也重新被发现。
10月31日的活动现场同时发布了海珠湿地新物种:海珠斯萤叶甲。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俞雅丽透露,前不久,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的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中,科研人员发现了海珠斯萤叶甲这一我国叶甲科昆虫新物种。该成果已在昆虫分类国际性学术期刊《昆虫分类学报》发表。据介绍,该新种体长6.0—6.5mm、体宽4.0—4.3mm,体黄色,每个鞘翅7个黑斑。(记者 黄熙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