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小伙伴们对2020年初数千亿只蝗虫席卷印度和巴基斯坦,致使该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的蝗灾新闻是否还有印象,是否还记得“鸭鸭灭蝗队”的乌龙。又可曾好奇过:小小的蝗虫,为何成了灾难?

图片来源:德先生-小德

古已有之的蝗灾

一部人类农业史,堪称一部灾荒抗争史,蝗灾便是重要一章。蝗虫出现突然(常在旱灾后出现),扩散迅速,危害惨重,常常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度饱受蝗灾侵扰。历史上,蝗灾在我国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严重时可遍及整个黄土高原。

《春秋》最早对蝗灾进行了记载,鲁宣公十五年,初税亩,冬,蝝生。蝝,即未生翅的幼蝗。

唐代《捕蝗图》

据《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时期,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时期上升到3.5年一次,元代达到1.6年一次,到了明清时稍有回落,平均2.8年一次。

蝗虫是迁飞性、暴食性害虫,一旦暴发成灾,将出现“飞蝗蔽天,禾草皆光”的惨状。

也许会有小伙伴提出:养鸡鸭可以消灭蝗灾,为什么不能让“鸡鸭灭蝗队”出战消灭蝗虫呢?

原因很简单,家养的鸡鸭吃的一般都是零散的蝗虫,一旦蝗虫成群,鸡鸭们也吃不了。

可能有人会想,如果能把蝗虫做成美味,是不是就能解决问题?然而,蝗虫大量聚集后会分泌有毒物质,并不适合作为人的食物,所以,靠“吃”消灭蝗虫并不现实。

唐朝宰相姚崇曾利用昆虫趋光性,在夜晚点火灭蝗,杀死大量蝗虫,但这个方法放现在显然不够安全环保。

那怎么控制蝗灾?著名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世骏先生用其毕生的努力给出了答案。

图片来源:中科院动物所

漫漫归国路

马世骏早年就读于山东省兖州中学和济南中学,在读期间他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救亡活动,却因这种爱国行为两次被学校开除。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他不得不将马宜亭改为马世骏,随后转赴北平完成高中学业,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农学院生物系。1935年,马世骏又因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而被北平宪兵团拘留,但马世骏并未因此放弃学业,于1937年获得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马世骏先后在山东、湖北多地农业所从事有关农业害虫的研究工作。在将近10年的奔波中,马世骏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村的贫穷和落后,他逐渐意识到必须继续深造,才能更好地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

1948年,马世骏在犹他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攻读昆虫生态学,只用了短短3年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好消息让马世骏振奋不已,从那时起就已经做好了回国的准备。

马世骏取得博士学位后不久,向美国移民局递交了回归祖国大陆的申请,但却遭到了美国政府的拒绝:“要回去可以,但只能去台湾,因为马世骏手中持有的是中华民国的护照”。为寻找机会回国,马世骏接受了明尼苏达大学的聘任。1951年秋天,马世骏代表查普曼教授前往荷兰,参加国际昆虫学大会,他借此机会从荷兰辗转到比利时和法国,又赶到英国和中国驻英机构取得了联系。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悄悄地登上了一艘客轮,从地中海进入印度洋。到12月底,马世骏终于抵达香港,辗转了3个多月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了他回归祖国、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宿愿!

图片来源:中科院动物所

改治结合,根除蝗灾

回国后的马世骏积极投入到了治理蝗灾的工作中,想一举解决这个遗留了两千多年的难题。他带领研究团队在洪泽湖、微山湖、黄海沿海、黄河沿岸等地建立野外定位观测实验站,这些地方属于“飞蝗老巢”,研究蝗虫是绕不开的。

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马世骏的研究团队搞清楚了飞蝗次生型的演变规律和演变机制,揭示了飞蝗爆发的主因——水、旱灾相间发生,和次因——社会不稳定及贫穷落后,并从生态地理学角度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治理策略——通过改造生态结构,用修建堤坝和控制水位等方式转变蝗虫生殖繁衍的条件,以达到根治蝗灾的目的。

在灭蝗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杀虫剂灭蝗作用是有限的,马世骏提出的综台防治技术逐渐成为灭蝗的主要手段,这使我国灭蝗的速度大大加快。从此,肆虐我国数千年的蝗灾,在中华大地上再也没有大范围出现过。

图片来源:中科院动物所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污染问题日益加剧,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在国内,马世骏率先指出“生态学是人类解决当代重大社会问题的科学基础之一”,提出了“生态平衡的整体观和经济观”,经济建设、国土整治应该遵循的“生态学原则和经济学原则”双原则,全面论证了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工农业生产、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图片来源:中科院动物所

1991年5月30日,马世骏不幸车祸遇难。正如他的名字一样,马世骏的一生,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一生都在开路、赶路和引路,给我们留下了为实现绿色理想的执着追求。

审核专家:朱广思,北京科普作协会员。

END

蝌蚪五线谱原创文章,转载注明来源

责编/心与纸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