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绝对是古生物中的明星。早在1933年,第一版的《金刚》中,就有一头剑龙(Stegosaurus)和金刚大战了三百回合。虽然剑龙是素食者,但背负骨板、尾生尖刺的可怕造型,足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剑龙尾部末端那几根耀武扬威的骨质棘刺,乃是抵御捕食者的强力武器,古生物学家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曾报道过,在脆弱异龙(Allosaurus fragilis)的椎骨化石上,发现了一处大约4×4.1厘米的伤痕,据推测是剑龙的尾刺造成的。异龙是体长8~9米的肉食恐龙,可见兔子急了也咬人,吃斋的恐龙爆发了更不可小视。
Denver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异龙和剑龙骨架摆在一起,展示出“冤家”相见的模样 | mrwynd / Wikimedia Commons
尾巴上带个锤子
在剑龙消亡之后,又有一群猛士活跃在白垩纪的北美大地上。不同于剑龙的锋芒毕露,同属于装甲形类(Thyreophoroidea)的甲龙亚科(Ankylosaurinae)更为内敛。它们更像是手持骨朵的铁浮图——张牙舞爪的骨板被低调的结节和甲板替代,偶尔突出的棘刺看起来也比剑龙安全了许多。
可这看似人畜无害的植食性“大蜥蜴”,却在尾部末端长出了一块致密的骨质尾锤。那些大型的尾锤直径甚至可以超过40厘米,西瓜一般大的锤子在强有力的尾部肌肉驱动下,可以轻而易举地重创骨骼,击碎内脏,可以说是同一时期掠食者心目中忌惮不已的“狠角色”。
甲龙的尾部如同一把大锤 | Ryan Somma / Wikimedia Commons
剑龙与甲龙的独特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带有奇幻色彩的远古世界。但我们观察其他的动物类群时便会发现,将尾部“武器化”在整个陆生脊椎动物群体中都是极为罕见的。就种类数量而言,像剑龙、甲龙这样拥有夸张尾巴武器的生物并不多,可它们所隶属的演化支,却包括了龟类、鳄类以及哺乳动物(如雕齿兽类)等多个门类。
雕齿兽科的星尾兽Doedicurus,尾巴如同一个长满尖刺的钉头锤,出自A history of land mammals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 | Wikimedia Commons
这种“剑走偏锋”又“遍地开花”的演化,令古生物学家和演化生物学家非常迷惑——这些古怪的结构拥有共同的来源吗?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这些动物拥有了这样的尾巴?这些“武器”为生物提供了什么样的优势?
都有尾巴武器,但却不是亲戚
2017年,北卡莱罗纳大学的一支团队尝试利用系统演化方法和性状关联手段,分析了已知的拥有“武器化”尾部的生物。在他们看来,尾巴武器的出现,与这些动物的行为方式及个体形态密不可分。
拥有骨质尾部武器的动物在演化树上,并没有明显的亲缘关系。并且通过对比化石结构,我们也可以识别出“尾巴武器”在组织方式和形态特征上的不同。比如说,剑龙的尾刺是连接在尾椎末端的独立结构,而甲龙的尾锤则伴随着尾椎末段的愈合,卷角龟(Meiolania)和雕齿兽类的特化结构包裹在椎骨之外。截然不同的结构说明,它们很难来自于共同的祖先,也不太可能是由某一类基因控制。它们是如此不同,似乎除了看上去可以作为武器之外,“尾巴武器”没有半点关系。
甲龙的尾巴结构 | Arbour et al. / Wikimedia Commons
除了这些拥有明显“武器化”痕迹的物种之外,还有一些物种值得关注,它们虽然没有特化的结构,却也会将尾巴作为武器使用,比如一种色彩绚丽的小型蜥蜴——彩虹飞蜥(Agama agama)。它们会因为争夺交配权而大打出手,而具体的战斗方式,就是摁住对方的身体,然后用细长的尾巴抽打对方。在之前的研究中,大型蜥脚类被认为也拥有类似的防御方式,虽然争议不断,但仍有不少学者认为这些“长鞭”可以给肉食类恐龙重创。
色彩艳丽的公彩虹飞蜥 | Bernard DUPONT / Wikimedia Commons
在现生动物中,鳄鱼、穿山甲、科莫多龙乃至于豪猪都会尝试用尾巴攻击敌人,但只有环尾蜥科(Cordylidae)的生物拥有像恐龙一样的骨质特化结构。直接通过分析形态结构、研究“武器尾巴”演化的可能性已经极其微茫了,不过,研究人员还是尝试通过形态学和行为学的补充,分析得到有哪些因素跟“武器化”的尾巴有联系。
披铠甲的大家伙,可能有流星锤
通过形态分析,研究人员将武器化的尾部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没有特化的结构,但是能够通过甩动尾部进行攻击,如彩虹飞蜥;
第二类,拥有骨质尾刺,如剑龙;
第三类,尾部末端硬化,如雕齿兽;
第四类,尾部末端延展,如甲龙。
之后,研究人员测量了这些物种的体长、体重、尾部的活动能力、食性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的装甲化情况等数据,按照之前分成四类的尾巴进行关联性研究。他们发现,是否利用尾部作为武器,与物种的体长(从嘴尖到肛门的长度大于一米)、躯体的装甲化情况、尾部的灵活性以及食性有关。而“武器化”的骨质结构,还跟僵硬的胸腔、真皮之下具有骨质沉积物“铠甲”(称为皮内成骨osteoderm)有关系。
鳄鱼拥有皮内成骨“铠甲” | Pixabay
如果一类生物体型较大,拥有覆盖身体大部分区域的骨质铠甲,胸腔僵硬,并且是植食性动物,那么它就更有可能长着怪异的尾巴武器,并会用它抵御掠食者。
至于为什么这些形态结构与“武器化”尾部有关,这就需要考虑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协同性了。
首先,体型足够大预示这类生物可能生活在较为开阔的环境中,这样的体型也难以迅速藏匿,因此拥有了主动防御的必要性。而身体上较为普遍的皮内成骨则提供了演化的原材料——正是因为它们点亮了这棵科技树,才使得更为复杂的装甲化乃至特化的尾部结构成为了可能。大而僵硬的胸廓提供了迅猛挥动尾部的支点;而植食性则是这一切演化过程的根源——它们一直面临着掠食者带来的生存压力。
卷角龟Meiolania platyceps化石模型,尾巴上长着尖刺 | Fanny Schertzer / Wikimedia Commons
这些性状似乎也暗示了,为什么“尾巴武器”防御策略是如此罕见:毕竟要获得一套完整的、有效的尾部防御体系,需要满足各种各样的先决条件,它需要先堆满护甲,再提升攻击力,在激烈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这种演化进程无疑是代价高昂的。
还有更多兵器……
研究人员虽然给出了“尾巴武器”的演化关联模型,却没能回答这类性状可能的起源——似乎它们完全是独立产生的,只是大自然的巧合。不过,已有的系统演化分析认为,甲龙和剑龙亲缘关系上十分接近,且演化策略上也有相似性。
2021年,《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宣布,人们在智利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装甲类恐龙 Stegouros elengassen,其属名意指被覆盖的尾巴,因此暂译为“覆尾龙”。
覆尾龙并没有其他大型甲龙标志性的尾锤,但这并不暗示它是一类平平无奇的“早期物种”——它的尾巴比大锤更为震撼,那是一柄7400万年前的“黑曜石锯剑”!七对大型皮内骨板,整整齐齐地附着在尾椎的末端;骨板扁平,朝着两侧延展,呈三角形。
覆尾龙的尾巴两边排布着骨板 | Sergio Soto Acuña et al. / Nature (2021)
黑曜石锯剑macuahuitl用木头和黑曜石片制成 | Arjuno3 / Wikimedia Commons
这一全新的“武器”扩展了尾巴武器的“武器库”。剑龙的骨刺、甲龙的尾锤,再加上覆尾龙的“黑曜石锯剑”,这暗示我们,装甲形类恐龙很有可能在尾部“武器化”方面拥有独特的演化逻辑。
早先对于奇异辽宁龙(Liaoningosaurus paradoxus)的研究认为,甲龙类的尾锤可能起源于1.2亿年前的早白垩世的柄状尾椎。但古生物学现在的观点认为,覆尾龙所在的副甲龙类(Parankylosauria)早在1.67亿年就与真甲龙类(Euankylosauria)分道扬镳。这说明,副甲龙类很有可能拥有更为复杂的尾部演化关系。作为生活在冈瓦纳大陆这片神奇土地上的生物,它们或许会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演化出更为复杂多样的尾部结构。
甲龙和剑龙的演化树和它们各具特色的尾巴 | Sergio Soto Acuña et al. / Nature (2021)
也许随着古生物学家的不断发现,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武器”收入库中,我们将有机会更为全面地了解,多姿多彩尾巴武器的演化模式。
作者:破灭的Sunny
编辑:pee pee shrimp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