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是否会撞击地球?

如何观测它们?

这是科学家一直研究的问题


【资料图】

今天

我国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项目

有了新进展

“中国复眼”二期将在重庆开建

建成后

可实现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测和成像

8日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

与重庆市云阳县人民政府

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共同建设

“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

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项目”

(以下简称“分布式雷达”)

1.5亿公里!世界探测距离最远的雷达

分布式雷达由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及其他高校和单位共同建设

拟研制世界探测距离最远的雷达

项目整体建成后

可观测1.5亿公里范围内小行星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龙腾介绍道

分布式雷达项目的建设

将填补国内该项能力空白

满足近地小行星防御

空间态势感知等国家需求

并用于地球宜居性、行星形成等

前沿领域研究

例如

未来将要发射的天问二号

要选择在条件合适的小行星落地

选址工作就需要“中国复眼”来帮忙

总之

在涉及人类未来探索

和国家重大战略支撑问题上

我们都需要一个大型雷达

来对小行星和地月空间之间的区域

进行观测

别名“中国复眼”,这是个啥样的雷达?

众所周知

中国天眼FAST是一个“大天线”

而此次建设的分布式雷达

由20余部小天线组成

每一部天线孔径达25米~30米之间

就像昆虫的复眼

故也称“中国复眼”

在功能上

它与天眼也不一样

天眼是射电天文望远镜

主要接收星体发射出来的信号

本身并不发射电磁波

而分布式雷达

能自己发射电磁波探测小行星

并能接收回波

龙腾院士解释道

“因为小行星本身不发射电磁波

所以用射电天文望远镜是看不到的

必须主动发射电磁波才能看到小行星”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为何选址重庆?

该项目分三期进行

第一期

“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验证试验场”

由4部16米孔径雷达组成

用于验证雷达体制和关键技术可行性

可实现月球三维成像

目前

一期项目选址重庆市渝北区龙兴镇

目前已完成所有基础设施施工

已安装2部雷达设备

正在进行伺服分系统调试

预计今年9月启动运行

此次签约的第二期分布式雷达

选址落地重庆云阳

将建设20余部等效口径100米的

高分辨率分布式雷达

可实现千万公里外的

小行星探测和成像

完成深空雷达探测与成像的演示验证

为我国近地小行星撞击防御和

行星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龙腾院士介绍道

至于该项目为何能落地重庆

一是因为重庆的地理纬度

适合雷达的设置和观测

二是与重庆在科研上的深度合作

未来还将建设第三期

以实现内天阳系天体高精度主动观测

届时

也将是世界首部

具备三维成像和形变监测的深空雷达

探索宇宙星辰

我们永不止步

一起期待吧!

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编辑:刘义阳

审核:朱丽

终审:王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