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宇航局透露,参与绕月飞行的航天员将配备“手台”(业余无线电设备),以便与地面的亲友、爱好者沟通。数十年来,航天员借助各种手段开展天地对话,发生了不少趣事,还有一些催泪的感人瞬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业余”装备意义大
随着人类太空活动越来越多,天地交流的需求与日俱增。借助于人造卫星和无线电,航天员对地面人员讲话逐渐方便起来。例如,1969年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月球表面时,曾向世界宣告:“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后来,航天员与地面团队利用无线电及时沟通。随着太空中架起WiFi设备,他们与同事、家人更顺畅地交流,视频通话不再罕见。
(相关资料图)
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表面(照片来源:美国宇航局)
其中,还闹出过一些笑话。例如,美国航天员乘坐飞船时曾不止一次呼叫地面指挥中心:UFO紧急逼近!他们描述的UFO外观、说话的语气和感情都相当“真实”,可惜结果是地面人员一次次被“调戏”。
不过,普通爱好者参与天地对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新鲜事。在1970年前后,业余无线电卫星组织的一批无线电爱好者突发奇想:是否可以将业余无线电装置送上载人飞船呢?
1983年11月,美国航天员欧文·加勒特作工程师执行了太空实验室1号任务。在这次为期10天的飞行中,他使用呼号W5LFL,操作业余无线电台,与许多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交流,包括一些知名人物,比如约旦国王侯赛因(呼号JY1)和美国参议员巴里·戈德沃特(呼号K7UGA)。他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业余无线电与地面爱好者交流的航天员。在他的回忆中,与地面上的“火腿”(无线电爱好者的昵称)进行交流,是“令人愉快的消遣时光”。
后来,国际空间站上开设了业余无线电台。随着技术进步,天地沟通的“桥梁”被大幅度扩宽,有趣和感人的故事也越来越多。
最朴素的好奇心
2005年10月12日,中国航天员费俊龙乘坐着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他13岁的儿子在地面控制中心向父亲询问:“爸爸,失重的感觉怎么样?我等你回来一起钓鱼。”前面的问题体现了青少年对未知宇宙最简单最朴素的好奇,后面的愿望无论是否成真,相信都带给了父子俩更多温馨与乐趣。
这次天地对话促成了父子两代人对航天事业的共同参与。17年后,费俊龙踏上神舟十五号飞船,再探苍穹。此时,他的儿子已经是神舟飞船研制团队的一员,父子俩一起为飞船升空做出了贡献。
随着载人航天技术进步和通信手段完善,天地对话的内容不再仅限于工作交流和亲友问候,开展太空科普教学,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兴趣,展现祖国的关怀与厚爱,同样是天地对话的重要用途。
香港市民曾广泛参与“天地对话”问题征集:“他们在太空怎么吃东西?意粉飞来飞去怎么吃?”“未来什么时候可以进行太空商业旅行?”“航天员每天能睡几个小时?”“在太空生活,与地球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航天员在零重力环境下,将进行哪些特殊的科学实验?”航天员进入太空后,对这些问题一一解答,趣味横生。
从2013年神舟十号飞船起,太空讲课成为中国航天员的“保留节目”。随着天上的设备越来越完善,天地传输的视频对话越来越高清,一系列地面罕见的奇葩实验现象激发了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科学兴趣,相信听课的孩子中会涌现更多投身太空事业的人。
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为学生讲课(照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小感动分享美妙
“I hear you!”2018年11月,当来自浩瀚太空的英语问候传入了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所中学时,一群中学生的欢呼让教室内紧张的气氛化作满腔激动。
原来,这群热爱无线电的中国青少年成功通联了国际空间站,实现了用业余设备对话太空的梦想。为此,他们做了充足的准备,早在一年前就通过“国际空间站业余无线电通信计划”发出了通联国外航天员的申请,又认真调试好设备。当国际空间站的信号进入我国上空后,他们发出呼叫信号,得到了俄罗斯航天员的回应,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流利的英语与航天员们进行了简短交流。
对于这群青少年来说,这次经历注定为他们的热爱增添了十足的动力。青春时光里的非凡经历或许会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在未来创造出新的奇迹。
天地对话未必需要“厚重”,满足一位小女孩的小愿望,未尝不是一场精彩的交流。英国一位小姑娘从2岁起就跟着父亲观看火箭发射,参加空间站科普活动,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一颗“航天梦”的种子。
在她8岁的时候,父亲叫醒了睡梦中的她,利用家中的无线电设备,与国际空间站上的美国航天员对话。在美国航天员问候后,她透露了姓名和年龄,表达了感谢,祝福“安全飞行哦!”这场非常简短的对话就结束了。
有着小小航天梦的小女孩对此已经很满足了。她的父亲后来在网上分享了此事,告诉网友:这段经历将改变女儿的世界。而与这对父女交流的航天员也感谢他们:通过无线电,他在太空中感受到世界各大洲人们的不同生活。显然,这段天地对话算不上“意义重大”,却带给了3个人美妙体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相信,沟通天地的交流不仅提高了专业者的工作效率,还满足了地面大众的好奇,更治愈了航天员的心灵孤寂,为探索更远的宇宙空间提供了无限动力。(作者:马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