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盛夏七月,高考刚过,骄阳似火,而当下更火的社会话题当属高考志愿填报。一边是各大高校紧锣密鼓开展的线上线下宣传,一边是各路考生跃跃欲试的排序布阵,好不热闹!


(相关资料图)

随着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AI)技术产品的横空出世,AI对教育的影响与冲击受到了从政府、学校到家庭的极大重视。而AI类专业更是广大考生(特别是理科考生)争相报考的“香饽饽”。但是,诸如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制造工程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与AI密切相关的专业毕竟在报考学校和招生人数上有限,不是每名意向考生都能如愿以偿被这些专业顺利录取的。更重要的是,需要广大考生在抓住数智时代机遇的同时如何全方位地迎接新的挑战,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甚至抛弃。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回顾ChatGPT刚一面世时引发的社会担忧:人类是不是很快就要被智能系统超越了?很多职业岗位就会消失了?智能机器是不是不久将会成为这个地球的“主人”了?诸如此类。实际上,在各大媒体的炒作下,这些担心或多或少都有些过头了!

从底层逻辑上讲,ChatGPT是美国OpenAI公司生成式AI领域研发的一种内容生成工具,其所体现的强大涌现能力是海量数据、巨大算力和复杂算法为支撑而实现的。它势必会对以内容生成为主导特征的职业岗位带来冲击,如人工客服、信息咨询、知识推荐等等。但是,这些都是以逻辑推断为主导计算范式衍生出的成果,而人类强大的非逻辑推断能力却让机器望而却步。更准确地说,人类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共情力等都是未来实现通用AI所要攻克的难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今后在科学发现手段、技术创新方法、问题解决方式、工作和学习的形态以及管理与服务的模式等方面正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拐点。应该坚信,未来的发展必然是人机共生的格局,碳基文明与硅基文明协同谱写文明进程的交响曲。

那么,站在当下,在推进数智时代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坚守哪些原则呢?

君子不器,时代主宰。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者。自从智能系统出现之前,人与机(包括机器、软件系统等工具)的关系一直是主-从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工具和手段。

然而,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智能系统逐步涌现出了一些超越人类智慧的超能力,比如对专业知识的掌握。ChatGPT之所以成为颠覆性AI产品,就在于它容纳的知识范畴已经远远超过人类个体的认知,俨然已经变成了知识世界的“万事通”,这就是各类机构和个人把它作为学习、培训和工作助手的主要原因。可以说,在以生成式AI为技术手段形成的知识海洋面前,机是“主”,而人是“从”,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认知模式。

这时,人类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学会向智能系统提出有效的问题,学会与智能系统正确的对话和互动,学会引导和驾驭智能系统,要扮演的是能牵着智能系统“牛鼻子”的角色,不被智能系统“带节奏”。因此,“问题引导官”和“首席互动官”等职业岗位就会逐步浮出水面,成为数智时代未来新的职业岗位。而要胜任这些岗位,就需要人类具备开阔的发散思维、宽广的问题视野以及灵活的智慧。也就是说,让人类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需要强大创造力和丰富想象力的工作,继续成为万物之灵。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以人为本,价值对齐。面对日新月异的数智时代,有人主张“人是算法的尺度”。AI虽然在技术上迅猛发展,为各行业赋能增效,但与此同时它也对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冲击: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以及隐私与安全等AI伦理问题引起了包括政府官员在内的各界人士的担忧、关注和重视。这样,在AI技术发展的同时,急需兼顾它对全人类带来的影响,让AI技术不仅在理论上有深度、赋能上有广度,还需要在应用上有温度,以为人类谋福祉为发展愿景,以与人类价值对齐为发展路径,让AI技术发展带来的产品和服务普惠人类,让人类持续感受到安全、健康和幸福。但是,认真反思一下,AI毕竟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突破甚至解决都需要人类从自身出发。也就是说,在AI高歌猛进的今天,各种因AI技术引起的恐慌、担忧与隐患,让人类亟待反思自身的不足。而当下正是一个关键的窗口期与机遇期,让人类的伦理与道德在时代向善的土壤上滋养,必将给未来的AI伦理发展形态带来启示,助力形成人机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

拥抱时代,顺势而为。言归正传,当代的高考学子(当然,也应该包括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群体)应该重视自己在能力、思维、心智与素养方面的锤炼与提升。能力上,以专业为载体,善于将理论融入实践,要注重创新能力的训练,学会科学发现和发明创造的路径,为未来职业的发展练就一套硬本领。思维上,构建一套完善的思维模式,为未来的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思维基础,这是锤炼真功夫的核心要素。心智上,培养自己形成健全成熟的人格特质,这样才能主动让人类发明的智能系统与自身在价值上实现对齐。素养是一个人品、志向、见识、才能和学问的综合体。这就要求广大莘莘学子在适应环境的条件下,创造各种条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拥抱数智时代,实现美好未来。

作者 | 西安理工大学副教授 孙强

审核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秦曾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