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矿局首席科学家周琦在天柱寨脚重晶石项目指导推进数字勘查工作。贵州省地矿局供图
中新网贵阳10月18日电 (记者 蒲文思) 记者18日从贵州省地矿局获悉,为破解长期以来地质勘查数字化转型难题,贵州在中国率先开展数字勘查,推进地质工作与大数据融合发展,实现了地质勘查全过程数字化,带来传统固体矿产勘查作业方式的变革,有力推动地质勘查行业数字化发展,为中国矿产勘查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示范。
“地质勘查是集实践性、科学性、探索性于一体的工作,涉及多学科领域。过去野外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数据采集较为落后,都是人工野外作业并采用手工整理和记录,那么现在要改变落后面貌,实现它的数字化转型,我们第一步做的就是数字勘查。”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自然资源部基岩区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省地矿局首席科学家、二级研究员周琦向中新网记者介绍,依托贵州发展大数据的优势,在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的支持下,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成立研发团队,实现了地质勘查从普查到详查、勘探全过程数字化转型发展。
贵州省地矿局开展数字勘查技术培训。贵州省地矿局供图
“实现地质勘查全过程数字化,即实现了野外作业全过程数字化采集、历史地质勘查资料数字化录入、矿产勘查图件数字化编绘。”周琦介绍,通过与该领域国内一流研发团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矿信息系统研究所合作,研发了数字勘查信息系统,统一了地质勘查制图标准,还培养了一批数字勘查技术人才。如今,地质工作人员采用平板、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就能实现矿产勘查数据的野外数字化采集,达到在一次完成野外勘查数据的采集和数字化,并存入固体矿产资源勘查信息系统和大数据中心永久使用;与此同时,通过提取数字化勘查数据,可实现对矿区地形地质图、勘查线剖面图、矿体投影图、资源量估算图、钻孔综合柱状图等各类图件、表格的自动化编绘,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通俗的说就是实现全程‘无纸化’操作,我们把地质工作的海量数据转化为计算机能够重组管理,统计、定量分析的内容,使之数据化、信息化,其次还包括实现石类综合整理、土建汇编、三维建模以及矿产储量计算、资源评价全程的数据化、信息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矿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吴冲龙向记者进一步介绍道。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吴冲龙及研发团队在贵州省矿产资源大精查项目指导。贵州省地矿局供图
为深入推进地质勘查数字化,2016年,贵州省地矿局以固体矿产锰矿为突破口开展探索。“这里面一个是思路勘查和探索,一个是大数据矿床预测的探索,两个并行开展。”吴冲龙介绍,经过近两年多合作研究,开发了两套专业软件并取得两项软件著作权,分别是锰矿勘查开发大数据管理与智能处理系统,均应用于贵州铜仁四个超大型锰矿勘查区的大数据管理与智能处理,建立高地、道坨两个超大型锰矿床的三维地质模型。
据介绍,利用计算机三维可视化表达、分析、仿真、决策等信息技术,建立的矿床地质空间精细三维地质模型、仿真三维可视化矿山虚拟环境,可快速、动态、精细地表达矿区地层、构造、矿体等空间特征。通过实时展示、分析和管理矿山的各种三维结构信息、成分信息、环境信息和过程信息,亦可为后续矿山采矿设计、数字矿山建设、矿山生产管理提供支撑。
固体矿产开发信息系统QuantyPES。贵州省地矿局供图
“数字勘查的三维建模之后,我们可以准确计算出这个矿床的资源量,包括它的品位、结构,它有没有断层和被破坏,它距离地表有多深,周围有哪些介质,还可以细到不同矿石类型的空间分布,品位分布,这些都能看出来。做到这一步可以说是非常精准了,它就相当于我们人去做一次CT或者核磁共振。”周琦举例道。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在开展数字勘查进程中,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构建起“全体数据+成矿模式+三维结构”的成矿预测新模式,形成在全流程中顺畅流转的勘查大数据链,可对各种多源数据进行筛选、预处理和数据降维等功能,压缩数据量、挖掘和提取有用信息,发现与控矿要素、成矿机制和分布规律有关的新信息,成矿预测和圈定找矿靶区提供智能化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