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举办线上研讨会,发布《“十四五”期间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路径研究》报告,并邀请多位学者和实体经济、数字经济的典型企业代表就数实融合发展路径展开研讨。

会上,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表示,大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21世纪的“石油”,数字产业是新的产业,以人力资本的投入为主,研发周期短,技术迭代快。中国数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国内市场大,数据要素丰富等条件,已经在数字经济领域形成了新优势。中国在数字经济上的优势,可以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产业。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可以使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实现提质增效发展。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表示,随着各行各业纷纷拥抱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服务的主要对象,已经从用户(C),发展到产业(B)和社会(S)。

过去二十年,消费互联网积淀了大量互联网技术,培养了庞大的在线消费市场,为数字技术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产业互联网则为诸多产业难题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在突破创新瓶颈方面,产业互联网可以通过全流程的数据挖掘和利用,创造更多价值。产业互联网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算法学习人的经验,替代过去高度机械重复、让劳动者疲惫的工作。在解决供需错配方面,产业互联网可以通过C2B的连接,打破企业和用户之间的时空阻隔,实现对用户习惯和需求的及时把握,调整销售、物流、生产策略。在促进社会价值创新方面,可以利用产业互联网的网络效应和效率优化,服务社会需求,助力乡村振兴、城市治理、应急救灾。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内智库部主任黄斌简要介绍了《“十四五”期间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路径研究》的主要成果。研究指出,要探究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径,必须深刻认识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对生产要素及其结构的影响。

报告发现,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能够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产业分工,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其中,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最为直接、明显。一方面产业知识数据化并成为数据要素后,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加快技术迭代,更好的实现知识溢出和创新扩散,甚至形成新的知识、理论和技术,提高全社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创新的供需对接更加便利,有利于形成需求牵引创新的新模式,也会进一步提高创新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创新的效率和可持续投入的能力。同时,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也会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提高资本回报,更好的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报告同时建议,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要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加强对数据要素的治理,促进市场良性竞争。

在主题发言环节,多位国内知名学者和企业代表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等层面就数实融合展开研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