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知识与大众之间仍然存在鸿沟,同为人认知世界方式的互联网,能为艺术知识的传播做些什么?12月3日,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联合新华网召开“短视频与艺术、知识的传播”线上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就短视频如何助力艺术与知识传播等问题进行交流。

图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一川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一川在会上提出,短视频亟待“审美长涵濡”机制,即应以合理的媒介平台机制指导短视频健康发展,更好服务全民美育。其中,“长”是指实践上的长期效果,“涵濡”是指潜移默化的濡养。

王一川表示,从美学上看,短视频带给公众的审美福利显而易见。首先,短视频让公众在生活中获得视听觉审美,大众通过电子设备就能随时随地获取短视频,成本低、选择多。第二,短视频拉近了美学与网友的距离,使大众对美学产生亲切感。第三,短视频资源非常丰富,便于审美的大众化和普及化。

展望短视频的未来发展,王一川提出四点建议:第一,从个体人格发展的角度看,短视频审美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使用规划和相关机制;第二,短视频平台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为公众提供必要的长期素养涵养机制;第三,公众自身需要形成长期的自涵濡机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美育精神;第四,艺术理论界、美育界、研究界应当研究长涵濡机制的生存问题,以提升大众艺术鉴赏力。(文/周靖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