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0日电(凌纪伟 周靖杰)12月20日,由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组织编制的2021年度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正式发布。今年的报告涉及陆域、湖泊、草原、大宗粮油四个专题。新发布的四份报告都有什么亮点?新华网邀请编写组专家做客访谈间,对报告相关内容进行解读。

(左一: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吴炳方;左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辛晓平;左三: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柳钦火。新华网 周靖杰摄)

访谈中,编写组三位专家围绕遥感技术如何应用于生产生活,如何进行生态环境监测,从遥感监测看全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的意义,以及欧亚大陆草原和全球粮食生产形势分析等话题做了解读。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编委会副主任、陆域专题编写组组长、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柳钦火介绍说,遥感是从太空中对地球表层进行感知观测的技术手段。遥感监测发现,从2015年到2020年,全球森林面积明显减少,但同时植被长势逐步向好,中国、印度等国家植被生长状况显著好转。近5年,全球自然保护地中森林面积略有减少,保护地内植被生长状况有所改善。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约有88%的湖泊水位上升、水量增加。此外,从遥感监测来看,中国的水质在慢慢变好,水越来越清了。

草原专题编写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辛晓平介绍说,过去20年欧亚大陆草原植被不断好转,其中青藏高原过去20年的生态恢复效果非常显著。但是监测也显示,由于历史欠账比较多,整个欧亚大陆还有63%的区域没有恢复到80年代初期水平,所以在草原保护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草原,并且在保持草原生态良好的情况下促进草原生产力的提高,还需要科学家以及管理部门同心协力进一步推进。

大宗粮油专题编写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吴炳方介绍说,从2015年到2020年这5年,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显著改善,但区域之间差异比较明显。与全球相比,我国粮食生产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主要原因就是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力度比较大,能够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产量波动。

科技部自2012年启动“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截至今年已连续10年发布了29个专题报告。该项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数据和决策支撑,是助力我国遥感科技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推动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具体举措和务实行动。

访谈内容:

专家:穿云透雾看地球,遥感走进百姓家

专家解读:从遥感监测看全球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

柳钦火:中国自然保护地内森林覆盖率显著增加

柳钦火:中国水质在慢慢变好,水越来越清

“风吹草低见牛羊” 辛晓平:那种风景真的又回来了

我国粮食为何稳定增产?吴炳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