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记者从18日召开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检察机关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新时代法律监督能力水平,其中,科技在促进检察工作提质增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检察长、一级大检察官童建明介绍,近年来,检察机关深化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检察一体履职、综合保护,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检察机关制定保护、促进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13条检察政策,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意见。2013年至今年6月,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9.2万人。其中,2021年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1.4万人,比2013年增长59.3%。

在检察工作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同时,科技手段也为法律监督工作提供便利。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厅厅长张晓津说,检察机关注重一体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在政策落地过程中,对涉嫌轻罪不逮捕的,可运用电子手环、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进行监管。目前,诉前羁押率从20年前的91.4%下降到两年前的59.3%,进而下降到今年6月的32.7%。

在公益诉讼制度实践中,科技手段也发挥重要作用。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介绍,检察机关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大数据、快速检测等技术强化调查保障,推广诉前圆桌会议、听证等方式强化公众参与,有力提升了公益诉讼办案质效和公信力。据悉,近年来,检察机关抓住生态环境、食药安全等领域损害公益突出问题,加大办案力度,2021年立案16.9万件,是公益诉讼制度正式确立后第一年,也就是2018年的1.5倍。

法律监督能力提升也离不开科技尤其是大数据。据童建明介绍,在一体推进法律监督能力的过程中,检察机关注重跟上、适应数字化大势。最高人民检察机关召开了数字检察工作会议,专题部署深入实施检察大数据战略,充分运用大数据助力智慧监督、科学管理、诉源治理,以“数字革命”驱动新时代法律监督提质增效。(记者代小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