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华网北京11月14日电(谷雨)近年来“国风”潮流兴起,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介的出现,服务国乐等传统文化吸引大量新观众,也助力演奏家开辟线上“新舞台”,打赏渐成观众为表演艺术送上的“新门票”。日前,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研究院召开“直播新媒介与国乐传承发展的新路径”研讨会,邀请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就直播新生态如何助力国乐传播传承、打赏收入如何延展文化消费新形式等议题展开讨论。
图为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研究院院长刘嵘
研讨会主持人、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研究院院长刘嵘在发言中认为,近年来,国乐行业积极在内容创作、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利用直播、短视频等现代媒介开辟传播“新舞台”。大量不同界别的国乐演奏者和不同圈层观众在直播间相遇,达成演奏者与新观众群的高效匹配。
“当大众休闲方式搭上了网络高速发展的快车,直播音乐会带动国乐和艺术家纷纷‘出圈’,可以说在部分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艺术生产与传播方式。观众得以在各种新渠道欣赏和学习国乐,并通过与主播互动表达认同,运用打赏等直播付费方式自发为非遗传习者提供物质支持,形成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刘嵘说。
刘嵘观察到,许多被列入名录的非遗艺术在直播间引起年轻观众注目,实现代际人群的精准传播。从抖音平台发布的数据来看,年轻人正成为观看国乐直播的主力军,如“90后”“70后”最爱听唢呐,“80后”偏爱古筝,二胡在“60后”群体中广受欢迎。她认为,学界对非遗国乐当代传播的讨论,不应仅限于院校中的国乐教学,更应关注民间、大众如何自发利用直播平台,让越来越多人乐于听国乐、赏非遗。
“对于新生事物,我们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性,也要群策群力让其不断自我改进,共同推动国乐直播在未来发展得更好。”刘嵘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