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郑伟)以直播打赏为代表的新机制充分调动非遗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和内在驱动力,激励创作者打磨、输出优质非遗内容,增强了用户对于非遗文化的情感认同和参与度。12月8日,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举办“新视听时代的非遗传播-直播助力非遗传承论坛”,并发布《活态传承-直播打赏与非遗传播研究报告》(下称报告)。

图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表示,非遗传承需要重视“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立体渠道,将短视频、直播等媒介视为非遗传播的重心。

  公开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3726亿,获赞总数94亿。非遗项目直播场次同比增长642%,非遗创作者平均每天直播1617场,获得直播打赏的非遗主播人数同比增长427%,打赏总金额同比增长533%,许多非遗创作者在抖音找到新舞台。

  孟建指出,我国非遗数量庞大,整齐划一的传播模式难以充分展现我国非遗的丰厚底蕴及人文内涵,因此“要充分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介为非遗开辟的‘新舞台’,让非遗艺术深入普通人的生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传播与专业传播。

  在短视频中感受非遗、在直播间中品味非遗已成为当今越来越普遍的媒介现象。《报告》分析,以往非遗传承以“博物馆”式的记录留存为主,脱离大众生产生活。直播、短视频中,年轻群体用点赞、打赏、消费等方式表达对非遗的“欣赏”,非遗从业者获得经济和物质的双重认同,激发创作热情,坚定传承信心。大众用经济活力促发传播生机,直播打赏成为非遗传承的“点金石”,加速非遗传播从静态通往活态、从守旧走向出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