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比黄金更宝贵。2023年,我们面对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动荡不安的外部环境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也在加深。然而,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未变,人民的信心正不断增强。
(相关资料图)
信心,从哪里来?2月20日,在由阿里研究院主办的“数实融合的第三次浪潮”——2023新经济智库大会上,来自学界、产业界的学者、专家和企业家认为,技术创新、数字化平台、数实融合深度发展的模式和道路,以及生来具有数字化基因的中小企业的快速崛起,正在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持续强信心、增后劲、添活力。
信心来自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创新的互动叠加
当前,如何使利用数字资源为经济复苏创造增添活力与动力,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认为,经济发展中颠扑不破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技术因素。在数实融合的第三次浪潮中,一旦产业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合上节拍,二者深度融合会为产业注入强劲动力,发展必然充满信心,不会慌张。
技术创新因何能带来信心?在高红冰看来,技术在不断改变经济,改变企业创新模式,改变产业结构,当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发生并被应用时,就会带来经济的升级和产业的变革。数实融合的第三次浪潮,期待着产业技术的突破与智能技术的发展形成叠加,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保持对新技术的拥抱态度,并能快速学习和使用。
阿里云智能副总裁曾震宇认为,从以往的消费互联网到如今的产业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推动作用。
数字化技术原本诞生于互联网行业,但现在很多非互联网行业都在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提升。在经济复苏和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数字化能力。在可以预计的未来,也许将不存在一个特定的互联网行业,而是各行业都借助和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推动行业发生巨变。
信心来自数字化平台的支撑
如果说数字化转型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那么数字化平台就是数字化转型所必备的技术底座。平台赋能其他企业、其他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就是把数字化产品与技术能力应用到各行各业。
阿里研究院副院长安筱鹏认为,平台支撑,尤其是以云计算为底座的新的基础设施体系,支撑着今天经济社会的运行,以及创新、研发、生产和全生命周期的维护。
当今全球的ICT厂商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如何基于以云为底座的数字基础设施,重构自身技术架构和解决方案,以及基于这种技术架构和解决方案的新商业模式,建立起基于云的数字基础设施底座上运行的一套经济系统。
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有两大重要价值。首先,它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底座,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大量的运算都是在底座上完成的。
第二,它是创新的基础。今天,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化平台,承担了一部分未来数字技术创新的基础设施功能,平台的价值就是未来创新竞争的基础设施。一旦拥有了这样的基础设施,就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出创新产品。创新的底座足够厚实,就有可能为未来的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只有数字化技术的底座是大江大海,才可能孕育出能在大海中乘风破浪的新物种。
信心来自数实融合的发展道路
在宏观经济层面,信心还来自于中国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道路模式的独特性。
安筱鹏认为,这种道路选择在过去十年乃至二十年间已经被验证是成功的。
这种发展的优势在哪里?安筱鹏表示,改革开放45年来,中国形成了数实融合的新经济基础,这个基础可以概括为“四个大国”。
第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互联网大国。第二,中国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国。第三,中国是全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被数字化的部分比重和绝对值最高的国家。第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而数实融合的实质是什么?在安筱鹏看来,数实融合的本质就是把这四个优势穿插起来,进而形成新的优势,即在需求与供给之间形成联动和精准匹配。
无论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还是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平衡,都需要形成供需联动和精准匹配。如果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真正能够深入全面广泛地融合,其迸发出的创造力、活力与红利,是不可低估的。
安筱鹏认为,当前,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烈,同时市场又呈现出高度碎片化,就更加需要在需求与供给之间形成联动和精准匹配。目前,在此方面中国已经走在前列,还需要把在特定领域的领先优势不断迁移拓展到其他领域。如果各行各业都能基于数实融合重建竞争力,走在全球创新和产业竞争的前列,整个国家的竞争力自然会不断凸显。
与此同时,创新力量的星星之火,也在不断积蓄燎原之势。中小企业是数字经济的参与者、受益者。当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贡献愈发凸显。
安筱鹏表示,很多数字化原生企业,体量特别小,成立时间也还不长,但增长速度非常快。很多中小企业一出生就携带数字化基因,长有数字化的翅膀,在国际化浪潮中,他们正在快速崛起,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和竞争力。这些企业将成长为中国未来5至10年参与全球竞争的主力军。
面对新冠疫情的持续冲击、世界经济的持续疲弱,过去一年,我国经济仍然实现同比3%的增长,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这殊为不易的成绩,是我们开拓前进的信心所在。
展望未来,创新的力量不断激发,产业变革的路径愈发清晰,在各行各业推动数实融合的过程中,机遇持续孕育,信心不断坚定,共同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强根基、添活力。(陈听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