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助力传统文化评述一:非遗直播,让年轻一代和传统艺术双向奔赴
新华网北京3月17日电(记者 陈听雨)戏曲、民乐、传统舞蹈、传统手工艺等非遗艺术,通过直播正在不断被“00后”“90后”等年轻一代所了解与喜爱。爱“国粹”,追“国潮”,在观看和打赏花鼓戏、阳戏等地方色彩十足的非遗项目时,年轻一代正培养出深厚的乡土认同与文化自信。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走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遗从业者走进直播间,把沉寂已久的小众艺术搬上直播的第二舞台。如今,湘剧、洞庭渔歌已经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陌生名词,而被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看见”,也收获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喜爱。
(相关资料图)
日前,在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与抖音联合主办的非遗主播沙龙湖南站活动上,抖音直播业务代表肖妍介绍,过去一年中,湖南省内非遗类直播累计超15万场,该类直播观看次数超6.4亿,同比增长178%;1.7万名湖南非遗主播在抖音开播,累计开播时长超293万小时,时长同比增长95%。不难发现,在抖音直播欣赏非遗,已经成为湖南观众的日常。
图为“非遗主播沙龙湖南站”活动现场
据抖音平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抖音非遗直播平均每天演出1617场,场次总数同比增长642%。非遗主播中获得打赏的人数同比增长427%,打赏金额同比增长533%。我们也发现获得收入的非遗传承人同比增长34%,其中非遗好物销量同比增长668%。现在,在直播间听戏曲、赏国乐、观非遗,已成跨越地域的新潮流。
值得欣喜的是,许多传统表演及技艺通过非遗直播与现代年轻人发生连接。例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花鼓戏,就在直播间收获从大学生到“银发族”的广泛喜爱。同时,花鼓戏和古筝、相声也是湖南省“00后”观众点赞最多的表演艺术类非遗。
图为湖南省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青年演员、抖音花鼓戏主播易正红在“非遗主播沙龙湖南站”表演
如何激起大众保护非遗的热情,带动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中来,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抖音二胡主播颜云玉认为,直播拉近了非遗从业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带动了非遗的破圈流行。直播、短视频使古老的非遗焕发时代的光彩,也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认识和喜爱。
湖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三级演奏员、抖音古筝主播曹民表示,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渐渐淡出大众的日常生活,古筝就是其中的一项。然而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传统文化和音乐就像一剂能慰藉心灵的良药,应该用现代人更易于接受、认可的方式重建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抖音直播让民乐找到了现代知音。
古琴艺术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久远且传承不断的新形式,是器乐艺术的集大成者。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传播,是古琴艺术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级非遗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林晨介绍,早在200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中心就创立策划了古琴艺术进大学活动,各地琴家和民间社团积极参与,面向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进行公益性的古琴艺术宣传普及和教育。随后,传播活动的对象已经从大学师生逐渐转变为覆盖广大的大中小学生以及年轻的古琴爱好者,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播种童心,把非遗艺术交给未来。如今,新的媒介传播方式,为这些工作带来了新的经验与希望。
非遗直播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教育普惠的形式。
曹民认为,艺术类课程的直播授课是更加先进的模式,解决了艺术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以往大山里的孩子,要接触到先进的艺术教育,除非走出大山,去一、二线城市,而这需要巨大的付出,往往机会渺茫。现在通过直播平台,孩子们都有机会能欣赏传统文化和技艺,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同时,主播们也能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粉丝的点赞、打赏等认可与回馈,形成一种双向互补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当前传统的手工艺和非遗艺术,也面临后继乏人的瓶颈,出现了人才断层,而直播等全新传播方式,让传统艺术更加贴近年轻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练春海就此表示,传统手工艺的从业人员,年龄正逐渐老化,而学习传统技艺需要的时间很长,因此出现了人才上的断层。在新媒介时代,直播、短视频等传播形式的出现,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播创造了新机遇,为传统艺术的传承带来了新思路。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铮表示,要想把众多的非遗传承人请到身边来,为更多青年人所接触,需要借助多元的技术手段,让年轻人有机会接触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内容产品,非遗艺术可以与数字化新媒介、技术手段相结合,这是年轻一代和传统艺术双向奔赴的过程。
希望国乐、传统文化能够借助直播、新媒介平台等现代传播方式再度流行起来、“潮”起来,被更多年轻人感知、喜爱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