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华网北京4月8日电(郑伟)美育的概念并非狭义的“艺术教育”,而是培养人们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分享美的素养与品格,短视频为此带来了全新的可能。短视频既是当下获取知识的新途径,也是人们感受、分享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时尚方式。4月4日,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短视频与大众美育论坛”,来自高校、研究院所与媒体的嘉宾,共同探讨通过短视频呈现科学艺术、传统文化、日常生活等不同纬度的知识之美,帮助大众分享、传递美的感受和美的知识,为全民美育开拓新空间助力网络社会形成“以知为美”的风尚。

图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杨乘虎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杨乘虎谈到,短视频和大众美育的连接确实为研究和探索短视频如何高质量发展、大众美育如何高质量发展的议题提供了新角度,打开了新视野,开启了新发现。

  “短视频已经发展为互联网视听和互联网文化形态最具代表性的品类之一。对于短视频,无论从技术还是内容以及传播、参与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多的研究和观察,但是从大众美育视角观察短视频还是全新的角度,此视角观察将大众美育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放置于短视频上,更有利于短视频探索和思考如何实现进阶、转化、高质量发展。” 杨乘虎说。

  短视频是如何推动大众美育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传播创新?同时大众美育依托短视频又找到了怎样的创新路径?

  杨乘虎表示,首先,短视频体现了“美”内容的丰富性。短视频中充满越来越多的生活之美、艺术之美、科技人文之美,美的人文内容丰富性极大程度拓展了美的狭义概念。传统美育更多聚焦于舞台艺术、传统艺术,也包括现代传媒艺术中的电影、电视。报告中越来越多的非遗内容、院士、科学家等各种各样的传播主体,亦或传播内容,都以美的形式加以呈现。所以,美的内容丰富性夯实充实并且极大拓展了美育的资源和美育内容,将有限的传统的美育内容拓展为无限的基于互联网、数字化的美育资源和产品。

  其次,越来越多短视频体现了美的呈现和创造形式的创新性。短视频来自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艺术场景、社会场景,场景的创新度成为美育创造美、表达美、传播美的主要平台。凭借新兴更多元、更具人性化的后台技术、AR/VR沉浸式技术,越来越多的美的表达方式和话语方式,实现了具有时代性和科技人文相融合的创新度。这样的创新度并不是鸿篇巨制,而是以短视频看似短暂的载体表现出来。短视频传播美的形式摆脱了传统的艺术时空、传统的舞台以及影视界面,通过回到生活、丰富多元场景里面寻找新的表达形式、新的话语形式、新的审美方式。

  最后,短视频内容丰富性和形式创新度造就了美的创造、表达和传播主体的多元性。短视频中既有主动从事着大众美育工作的艺术家,也有主动投身积极参与并且热衷传播美科学家等。大众的参与造就了社会美育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也带来了它对于大众精神素养提升的广阔社会基础,这样的社会基础是与美的主体多元性相关联,它们之间是多种角色合一,既是美的表达者、创造者,同时也是美育、美的创造、表达、传播在新的互联网互动格局里面带来新的可能性的使者。

  如何推动短视频与大众美育深度融合,以短视频推动大众美育更高质量发展,杨乘虎谈到,大众美育时代品格、文化品质和艺术品位,需要在美育的品格、品质、品位上做更深入的加工,从表层美感造就和传播走向更深的与美相关的艺术文化生产和创意,进而能够进入到更高端的文化品位、艺术品位提升。同时,美育家也需要通过短视频平台更多与互联网平台相连接,与文化生态相连接,推动丰富和细化更多的周边,形成一个社会美育、大众美育有益的生态环境和生态链条,继而反哺到众多参与者,让他们在其中不仅感受到流量,也感受到流量变现的社会价值、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最后,要关注推动大众美育方面的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对短视频技术优先、传播优先走到责任优先、内容优先的时代,更多要在综合治理能力方面建构一个更加良性、更有持久生命力,对于广大用户和社会群体有美的滋养能力的平台构造。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10月,抖音的用户分享了126亿次知识视频和图文内容,搜索了超160亿个知识相关问题;包括45位院士在内的近400位教授,在抖音分享前沿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将法律、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以非遗为例,截至2022年6月,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超3726亿,获赞总数为94亿,所覆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99.74%,非遗相关的手工艺品、历史文化借助短视频的创意性表达,所展现出的美学价值被年轻一代认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