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中发现诗意,在生活迸发活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快手,粗略统计,有60万人在写诗。他们中有菜农、地摊主、羊倌、超市员工、凉菜师、焊工、火锅店厨师、退休老师、学生……概而言之,都是普通人。
他们作诗的场景也随意随机:家里、玉米地、送外卖的路上,婴儿身边,配着快手流行曲,或者蟋蟀叫声。
2022年12月,快手走访了全国6个省的12个县乡,寻找在快手上写诗的人,最终呈现214首诗歌,是为快手诗集《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
江苏昆山的54岁王计兵,是一名外卖员,基于个人经历,他写下这首《赶时间的人》:
“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共收录了王计兵15首诗歌。这些年,他写了3000多首诗。除此之外,还有盲人诗人史欣欣、工厂女工曹会双、牧羊诗人李松山。
“这可能就是‘诗’本来的样子,是《诗经》里的诗最初的版本,也是世界上一切的诗的原型。诗回到了诗产生的地方。”作家韩松落在序中说。
放眼古今中外经典文学,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金庸武侠等,文字,在天然去雕琢中传递信息,提高思想表达效率,不少变成今天大家习以为常的表达用语。
更重要的是,这种来自群众、产自土壤、出身天然的文学有着极强的可复制性。万事万物、时刻进行,世间万千、芸芸众生,皆能找到独属于自己标识的文字。
全媒时代,短视频流水线播放,对短平快的内容往往流量倾斜,绝缘于以言志的诗歌。“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好在文学与短视频平台也有恰如其分的耦合空间。在《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中,写作者基本上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人,平台普惠的流量分配机制为人们划出一角,成为诗歌重生的土地。这些写作者以朴素的方式向外界敞开自己的心扉,以诗歌的方式表达出来。有意思的是,这样的表达总能在评论区得到回应,有时是一个赞,有时是网友回赠的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