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越来越不想生孩子,中国也迎来了人口负增长,学校本该发愁招不满学生,怎想这两年入学一个“难”字了得。


(相关资料图)

2023年的升学季陆续开始,全国多个城市入学难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据媒体报道,近期多地发布2023年中小学学位预警,提醒家长们区域生源数量已经超出了学校的接纳能力。

其实自2022年开始,这股紧张的氛围就弥漫开来。有学校学位爆满,家长措手不及。对于全国中小学来说,这两年真是拥挤的学年啊。

入学难

所谓学位预警,就是相关部门提前告诉社会大众,学校装不下学区生源数量了。部分地区明确提到,若学位“爆满”,将按购房时间的先后排序入学资格。

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教育资源拥挤较为常态。然而不仅大城市的学位紧张,县域学位其实也不宽松。

突如其来的新生入学潮,迅速带动了学位需求的增长,加剧了学位供应紧张局面。

学位不够,供给来凑。在节前举行的各地方两会上,2023年中小学学位指标情况也是关注的重点,各地纷纷发布新增学位计划。

这两年为应对新生入学难,各地的教育工程其实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二孩潮

这两年入学怎么就拥挤了呢?直接原因在于,2016年、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最高的两年。

按照6~7岁左右读小学的规划,这些孩子正好于2022年、2023年进入小学,这两年也就成了入学的高峰期。

2016年,二孩政策全面放开。2018年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分别为1786万人和1723万人,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人数分别多出142万人和79万人。

尤其在超级大都市,抛却“二孩潮”因素,学位预警近年来早已是常态。

深圳就较为典型。过去四十年,深圳吸收了全国人才红利、人口红利,来深圳的年轻人,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很少占用学校等公共资源。

然而,随着深圳人口处于快速增长期,打拼的年轻人也进入结婚生子的人生阶段,深圳这座城市的学龄人口正在大幅增加。

面对学位紧张的局面,即使掀起“大建学校”的浪潮,学位依旧饥渴。

这背后的原因,绕不过城镇化历程中的人口流动

很多年轻人都是远离家乡在外打工的,他们是所处城市的异乡人。对这些流动人口家庭来说,再难也要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让孩子在居住地城市入学。

国家统计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到3.76亿人,带来的流动儿童规模为7109万人,比10年前增长了约1倍,平均每4个儿童中就有1个是流动儿童。

转折点

学位供给匮乏,相应地就要增加中小学学校建设,自然也就是要花钱。教育自身,就是一门费钱的事业。

这几年受疫情与经济下行影响,地方财政普遍捉襟见肘。偏偏这时候入学人数猛增,要大幅新建、改扩建学校增加学位,那也是一个“难”字了得。

教育投入多寡,体现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上。数据显示,202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4.01%,险守4%,是2012年首次超过4%以来最低的一年。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4%,这一比例并不高,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教育财力投入水平还有不少可开拓的空间。

除了增加公办义务教育学位外,有教育学者建议购买民办学校学位。这并不违反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还可探索义务教育多元办学模式。

近年民办教育的发展,可谓“大起大落”。在义务教育领域,民办校并未消亡,仍有其价值所在。随着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的实现,民办教育的功能定位发生转变。之前多被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后普及时代将为受教育者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的选择。

当然,有人担忧,适龄孩子这两年增加,过几年又大幅减少,那么多学位到时怎么办?2018年全国出生人口迅速滑落至1523万人,2022年跌破1000万人。

学生少了,换个视角来看不是学校多了,而是一个班级的人数少了,原来五六十人的大班额,不就瘦身变成小班化教学了么?

近十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消除大班额。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小学、中学都是小规模的,每个班二三十个学生。

毕竟一个班级五六十人甚至七八十人,老师的精力根本顾不上每一个学生。小班化教学被视作高质量教育的未来,高质量发展也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主基调。

结语

这两年的新生入学高峰,给义务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不过,众所周知困难过后往往就是转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