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6月4日电(张煜欢 邱祥琪)一颗杨梅卖到了20元,一根竹子撬动起百万元产值,小山村成为游客扎堆的大景区……如今在浙江,绿水青山之间处处皆是“点绿成金”的故事。
近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访浙江多地的“新农村”,探寻依托“生态美”实现“百姓富”的奥秘所在。
【资料图】
台州仙居被誉为“中国杨梅之乡”。在当地下各镇西六村的一处杨梅基地里,技术工人们在1万多平方米的智能温控大棚上安装、固定相关配套设施。
在仙居,类似的智能温控杨梅大棚有近1000亩。近年来,该县依托“亲农在线”应用,将远程数据采集、智能温控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杨梅产量、质量和效益都明显提升。
杨梅种植户在冷库中打包杨梅。(资料图) 张光剑供图2020年底,当地梅农朱铭程家的20亩杨梅林成为仙居杨梅智能化栽培示范基地之一,从传统种植转向智能化管理。“我们一旦发现农作物出现病症,就能通过‘亲农在线’远程问诊。”朱铭程介绍,他家大棚杨梅首次出果时每箱售价达780元,平均一颗杨梅便能卖出近20元的价格。
位于浙西南山区的丽水青田县也是“中国杨梅之乡”之一。当地同样秉承“生态精品”发展理念,严把农业投入品质量关,实施鲜果质量安全检测、病虫统防统治与融合绿色防控技术等方式,提升杨梅的品质,塑造了青田杨梅果大均匀、肉质细腻、汁多爽口、风味浓郁的特性。
如今,该县已形成“三带一区”杨梅产业布局,培育有杨梅专业村15个,专业大户1280户,杨梅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25%,杨梅产业从业人员近8万人,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杨梅已然成为当地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绿意盎然的浙江乡村里,不仅结出了一颗颗“红果果”,大片的竹海也成为撬动当地致富的关键钥匙。
走进“中国竹子之乡”衢州市龙游县,手艺人的手里的竹编巨龙、水壶、足球、竹蜻蜓等竹编工艺品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
回乡创业的姜鹏介绍,他们邀请并签约当地竹编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参与创作,并将新的理念与传统竹编技艺融合,使竹产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通过直播等方式销售,去年竹制品销售额达1500多万元。
在生态资源禀赋极佳的浙江乡村,自然生动的乡野风光以及农家趣味更是吸引游客的“不二法宝”。
来到义乌后宅街道李祖村,沿着素色的石板路漫步,可以听梨膏糖非遗传承人弹唱婺剧,在“猫的小院”惬意撸猫……当地正在通过创客空间、乡村研学、非遗项目等多业态布局,不断吸引中国国内外创客入驻。在湖州吴兴区妙西镇妙山村,小山村如今变成了大景区,原本废弃的水厂变成湖州首家5D餐厅,山海竹林里建起长颈鹿庄园,游客能和长颈鹿共进早餐……当地先后招引落地文旅项目6个,2022年全村旅游业收入超1亿元。
长颈鹿庄园内,游客与长颈鹿在互动。(资料图) 妙山村供图近年来,浙江不断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方面发力,让越来越多农村从“种种砍砍”变为“走走看看”,带动农家乐、文创、旅游、现代化农庄等周边产业发展,真正实现美丽生态依旧,美丽经济发展,美丽生活续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