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减重”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得NMPA受理。

据悉,2022年下半年,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中国完成针对“减重”的III期临床研究,68周后平均减重36斤,迅速引爆减肥药的市场预期,此次为正式在中国递交上市申请。

图1 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减重”新适应症上市申请


(资料图)

图片来源:药智数据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先后在美国和欧盟获批降糖和减重适应症,商品名分别为Ozempic和Wegovy。

在中国,司美格鲁肽于2021年获批降糖适应症,但减肥适应症尚未获批,这次的正式上市申请,有望作为国内第一款GLP-1激动剂的“减肥针”。

百亿美元销售神话,

GLP-1多肽药物在研分析

从最近的投资和研发风向,GLP-1类减重药物市场加速爆发已成明牌之势。

2022年,司美格鲁肽大卖109亿美元,位列全球畅销药的第13位,是全球第 一款销售收入跨入百亿美元俱乐部的GLP-1多肽类药物。

2023年Q1,司美格鲁肽继续狂飙,单季度大卖42.4亿美元,同比增速接近50%。

按照第一季度的销售态势预测,预计全年销售额有望突破200亿美元,晋级全球Top 10畅销药基本毫无疑问。

再叠加利拉鲁肽、度拉糖肽等前一代产品,光GLP-1的多肽类药物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就突破200亿美元,而国内对应市场规模预计将超100亿元。

图2 不同GLP-1产品的销售额

随着司美格鲁肽们创造的“销售神话”,国内外的厂商巨头们争相布局。

布局的路径不外乎两个:一是药物研发,直接进行GLP-1受体激动剂创新药研发或者做生物类似药物;二是深入产业链上游,成为多肽原料药供应商。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共有289个针对GLP-1靶点的在研项目(从临床前到批准上市),进入到临床阶段的有27款。目前,我国针对减肥药获批临床的创新生物制品有11个,主要跟进的企业包括珠海联邦、甘李药业、石药集团等。

针对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进行生物类似药仿制的药企有超过20家,包括通化东宝、翰宇药业、中美华东、丽珠集团等大企业。

表1 获批临床的生物制品减肥药一览表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对于成为多肽原料药供应商而言,目前国内高附加值的原料生产商和制剂商较少。

以司美格鲁肽为例,目前国内做了司美格鲁肽的原料药登记的企业有4家,分别为浙江湃肽、湖北健翔、江苏诺泰澳赛诺和苏州天马,但目前显示尚未通过与制剂共同审评审批。

表2 国内司美格鲁肽的原料药登记企业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高于金价10倍,

中国多肽类原料药市场分析

GLP-1多肽类药物的大卖,催生了庞大的原料药API市场。

据中信医药研报显示,全球多肽药物的原料药有超过65%是通过外采。

据诺和诺德和礼来最新的年报显示,对多肽类药物API的需求是2019年的4-5倍。随着销售火爆程度的进一步攀升,多肽类药物API断货的情况预计会进一步加剧。

以国外某一供应商司美格鲁肽API报价显示,一克司美格鲁肽原料中间体价格在5000元(GMP级单价超过3万元/克)。

目前黄金的基础金价大约是420元一克,司美格鲁肽原料药相当于金价的10倍。

比黄金还贵映射出的是技术壁垒高和供不应求。

目前,制备多肽药物方法有动植物中提取(发酵法&酶解法)、化学合成和基因重组三种方式,由于动植物提取存在一定限制和基因工程法尚未成熟,目前全球上市的多肽药物中90%以上是通过化学合成制备。

纵视国内,大多数都只能生产低于10个氨基酸的初级原料产品,高端长链多肽原料药高度依赖进口。

如胸腺五肽、生长抑素、醋酸奥曲肽等品种的原料药的激活备案企业分别为55家、19家、19家,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

像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等高难度的高端产品,国内合格的原料供应商均不超过5家。

据了解,2014-2022年是多肽药物重磅品种专利到期的高峰期,至少有11个品种将在这段时间内专利到期。

特别是,多个品种在国内还尚未上市或仅有进口原研药上市,不乏格拉替雷、艾塞那肽、利拉鲁肽、戈舍 瑞林等全球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大品种,可以预见,国产多肽药和原料药产业链将迎来集中爆发期。

而在需求的强力拉动下,近两年处于洼地的CXO有望借助多肽类原料药这根“稻草”焕发新活力。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全球多肽药物(包含胰岛素)TOP30销售额为505.3亿美元,以原料药占据销售额的20%份额测算,全球多肽药物原料市场规模就接近100亿美元规模。

百亿美元规模的市场,再叠加技术的壁垒,鲜明的对比下,有可能产生新一批CXO新贵。

多肽类原料药的展望

一直被化学药和生物药“夹击”的多肽药物,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春天。

目前全球药物市场上有大约60~70种多肽药物,在治疗癌症、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代谢紊乱、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领域均有黄金大单品出现,呈现出不菲的潜力。

另外,有200-300种多肽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有500-600种正在临床前试验中,更多的多肽药物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可以预见,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将获批进入药物市场。

但是,多肽药物在开发过程中还面临着3大挑战,亟待进一步突破。

一是工艺研发能力不足;二是产能资源限制,放大复杂度高;三是平台单一,无法满足多种化学偶联药物的临床开发综合需求。

面对上述3大挑战,预计未来多肽药物CXO产业将迎来发展机遇,特别是具有核心技术壁垒的公司将更具核心竞争力。

相信随着未来技术的发展与给药途径的丰富,制药届将会克服多肽药物的缺点,并且使新兴肽类技术将被应用到制药中,包括多功能肽、细胞穿透肽和多肽偶联药物,将大大拓展治疗性多肽药物的应用范围。

是CXO行业的“新稻草”?还是CXO行业新的“大乱斗”,我们拭目以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