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涛系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摘要
5月份,人民币汇率加速调整,先后跌破7.0、7.1,但境内外汇延续供大于求格局,市场主体遵循“低(升值)买高(贬值)卖”规律。这是5月19日央行发声之后,却并未出台实质性政策的底气所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月份,受美元走强和国内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影响,人民币汇率快速贬值。人民币回调虽有助于改善出口企业状况,但不是政策目标。
5月份,境内外汇延续供大于求格局,人民币贬值刺激市场主体“逢高结汇”,这是近期人民币快速调整,但政府没有出台实质性政策的重要原因。受2022年9月底上调远期购汇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影响,即远期购汇“此消彼长”推高即期付汇购汇率。
5月份,股票通项下资金延续净流出,人民币贬值并不是外资流出、股市下跌的原因;债券通项下境外机构转为净增持人民币债券。
5月份,境内本外币利率倒挂加深,但境内外汇存款不升反降,表明美元高利率对境内企业和个人投资行为的整体影响并不突出,需要关注贸易顺收顺差的背离。
5月份,市场主体远期结汇动机减弱,远期购汇需求增加。不过,远期购汇对冲比率仍处于历史低位。人民币汇率宽幅震荡行情下,企业有必要强化风险中性意识,加强汇率敞口管理。
风险提示:海外金融风险超预期,主要央行货币紧缩超预期,国内经济复苏不如预期
正文
6月1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2023年5月份外汇收支数据。现结合最新数据对5月份境内外汇市场运行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受美元走强和国内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影响,人民币汇率先后跌破7.0、7.1
离岸市场驱动境内人民币汇率贬值,时隔五个月再次破7。5月份,美元指数震荡上行,累计上涨2.5%。受美元走强以及4月份国内通胀、金融和经济数据不及预期影响,人民币兑美元延续4月中旬以来的贬值态势,从4月末6.93上方先后跌破7.0、7.1比1,20个交易日中有14个交易日出现贬值,中间价和收盘价累计分别贬值2.2%、2.5%;境外与境内汇差均值由4月份+74个基点扩大至5月份+133个基点(见图表1、2)。5月末,中间价和收盘价分别跌至7.0821、7.1065,抹平了前四个月的累计涨幅,较上年末分别贬值1.7%、2.2%,不过人民币汇率尚未走出2022年底我们提出的基准情形【1】。5月19日,央行发声,警告必要时对顺周期、单边行为进行纠偏,遏制投机炒作,同时督促银行自觉维护汇市稳定,坚决抑制汇率大起大落。
人民币回调虽有助于改善出口企业状况,但不是政策目标。5月份,人民币汇率滞后3个月环比的收盘价均值延续上月下跌态势,跌幅由1.5%扩大至2.3%,滞后5个月环比的收盘价均值在连续4个月上涨之后转为下跌0.3%(见图表3)。当月,在银行间外汇市场(CFETS)交易的24种货币中,人民币兑8种货币升值(兑日元、欧元分别升值2.1%、0.5%),兑其他16种货币贬值(兑英镑、美元分别贬值1.6%、2.2%),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继续下跌,跌幅由上月0.3%扩大至1.1%,参考BIS和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则分别回落了1.0%、0.9%(见图表4)。在外需疲弱、出口承压背景下,人民币贬值有助于改善出口企业财务状况,提升出口竞争力,但这是市场因素自发作用的结果,并非政策有意为之。
人民币再度破7不改境内外汇市场平稳运行,是迄今外汇政策保持定力的重要原因
境内外汇市场延续供大于求格局。5月份,银行即远期(含期权)结售汇(以下简称银行结售汇)顺差环比减少20亿美元至217亿美元。其中,银行即期结售汇顺差环比减少21亿美元至33亿美元(银行自身结售汇由上月顺差8亿美元转为逆差8亿美元;代客结售汇顺差环比减少5亿美元至42亿美元);远期净结汇累计未到期额环比增幅由上月128亿美元降至108亿美元;未到期期权Delta敞口净结汇余额环比增幅由55亿美元升至76亿美元。前5个月,银行即期结售汇由上年同期顺差793亿美元转为逆差65亿美元,但银行为对冲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敞口风险,由上年同期提前净买入外汇 773亿美元转为净卖出326亿美元;银行即远期(含期权)结售汇顺差累计709亿美元,同比增长5.2%(见图表5)。
人民币汇率贬值触发外汇市场主体“逢高结汇”。5月17日以来,人民币汇率时隔5个来月时间再度跌破7。受此影响,5月17日至31日,银行间市场即期询价日均外汇成交量较5月初至16日增长24.9%。5月份,剔除远期履约额的收汇结汇率为58.7%,环比上升1.1个百分点,大于付汇购汇率升幅0.6个百分点,表明市场主体仍然遵循“低(升值)买高(贬值)卖”规律(见图表6),与我们此前根据高频成交数据得出的结论一致(详见《人民币破7不改基准情形下的宽幅震荡行情》,2023年5月21日)。这是5月19日央行发声之后,却并未出台实质性政策的底气所在。因为如果外汇市场“高抛低吸”的话,汇率预期和汇率走势将会趋于收敛而非发散,央行贸然出手反而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市场混乱。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币已初步具备成熟货币的基本特征,不像土耳其里拉、阿根廷比索等新兴经济体货币那样,本币贬值时容易出现预期自我强化、自我实现的恶性循环。
即远期购汇“此消彼长”推高即期付汇购汇率。5月份,远期购汇对冲比率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至4.6%,但仍然处于历史低位,即期付汇购汇率为63.8%,创2017年2月以来新高。远期购汇需求和即期购汇需求反向变化始于2022年10月,反映了央行在2022年9月底上调远期购汇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的持续影响(见图表7)。由于远期购汇需求减少,5月份远期购汇履约占比较上月下降1.7个百分点至9.4%,为2020年10月以来新低(见图表8)。
股票通项下资金净流出规模较为稳定,债券通项下境外机构转为净增持人民币债券
5月份,陆股通项下(北上)资金继续净流出,净流出规模由上月46亿元增至121亿元,全月19个交易日中有8个交易日为净流出,净流出主要集中在中下旬。5月11日至31日,陆股通项下资金累计净流出199亿元,沪深300指数累计下跌5.0%。同期,虽然人民币汇率收盘价累计贬值了2.6%,但这并非外资流出、股市下跌的原因,股汇共振反映了国内公布的4月份通胀、金融和经济数据均不及市场预期的影响。5月份,港股通项下(南下)资金净流入规模继续收窄,由上月274亿元降至200亿元,与陆股通累计净买入成交额轧差后,股票通项下资金净流出322亿元,较上月增加2亿元(见图表9、10)。
5月份,债券通项下(北上)跨境资金流动方向再次逆转,境外机构由上月减持417亿元转为增持194亿元。上清所数据显示,境外机构由上月净减持136亿元转为净增持2亿元,其中同业存单由净减持92亿元转为净增持18亿元。中债登数据显示,境外机构在连续四个月减持人民币债券后转为净增持192亿元,上月为净减持281亿元。其中,国债由上月净减持117亿元转为净增持28亿元,政策性银行债由上月净减持155亿元转为净增持189亿元,是债券通项下跨境资金方向逆转的主要贡献项(见图表11、12)。
前5个月,陆股通与债券通北上资金合计净流出32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0.7%。
当月,银行代客涉外证券投资收付逆差9亿美元,环比下降了83%,为2022年2月份持续净流出以来最低,前5个月累计净流出14亿美元,同比减少99%;银行代客证券投资结售汇逆差43亿美元,环比增长53%,前5个月累计净流出129亿美元,同比增长17%(见图表13)。
境内本外币利率倒挂加深,境内外汇存款不升反降,关注贸易顺收顺差的背离
2023年以来,境内人民币和美元负利差明显扩大,5月份升至287个基点(见图表14)。理论上,本外币利率倒挂加深,会促使市场主体为获取美元存款高息,通过推迟结汇或增加购汇持有美元。在此背景下,5月18日召开的中国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CFXC)2023年第一次会议强调,研究加强美元存款业务等自律管理。6月份以来,国内主要银行在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的同时,美元存款利率亦有调降,或意在减轻中美利差倒挂带来的人民币贬值压力。
不过,前5个月,金融机构境内外汇存款余额累计减少169亿美元,非金融企业境内外汇存款累计减少180亿美元,住户部门境内外汇存款接近零增长(见图表15)。同期,银行代客即远期(含期权)结售汇差额与银行代客涉外外币收付差额的背离由上年同期-421亿美元转为+362亿美元,据此可以认为,当期企业和居民个人外汇净收入均已卖给市场,甚至前期一些保留的外汇净收入也在本期卖出(见图表16)。同期,服务贸易涉外收付款和结售汇的同比、环比数据均未出现异常波动(见图表17)。这意味着,美元高利率对境内企业和个人投资行为的整体影响并不突出。
当然,不排除在本外币利差倒挂加深背景下,部分市场主体确实存在套取本外币利差的套利行为,只是被总量数据所掩盖。同时,不排除这种套利行为在境外完成。前5个月,货物贸易顺收顺差负缺口为1911亿美元,同比增长186%,其中出口少收、进口多付金额分别为1077亿、834亿美元,贡献了货物贸易顺收顺差负缺口同比增幅的83%、17%(见图表18)。这表明,部分外贸企业可能通过将出口货款直接存放境外,或者以进口货物资金转存境外等方式获取美元高息。
市场主体远期结汇动机环比减弱、远期购汇需求增加,但远期售汇对冲比例继续处于历史低位
5月份,1年期人民币美元远掉期均值由上月-1771BP扩大至-2067BP,导致市场远期结汇动机减弱,而购汇意愿增强,银行代客远期净结汇环比减少12亿美元,贡献了银行结售汇总顺差环比降幅的57%;远期结汇对冲比率环比下降0.9个百分点至15.3%,远期购汇对冲比率结束了此前两个月的下降态势,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至4.6%(见图表19、20)。
前5个月,人民币美元远掉期均值为-1789BP,而2022年前9个月均值为+103BP,同时由于央行自2022年9月底上调远期购汇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增加远期购汇成本。因此,前5个月,远期结汇对冲比率和远期购汇对冲比率均值分别为13.8%、4.7%,与2022年前9个月均值相比,前者微增0.4个百分点,后者则下降了11.4个百分点(见图表19、20)。
今年初至6月16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最大振幅为6.6%,大于2021年全年最大振幅3.5%,且超出了同期美元最大振幅4.6%(见图表21)。在宽幅震荡行情下,人民币汇率有涨有跌,企业有必要强化风险中性意识,加强汇率敞口管理。
风险提示:海外金融风险超预期,主要央行货币紧缩超预期,国内经济复苏不如预期。
注释:
[1] 2022年底,我们在中银证券2023年度策略会上曾提出,今年人民币汇率将面临三种情形:一个是基准情形,即如期完成“三稳”工作,人民币汇率或将是宽幅震荡、略偏强势的行情;另一个是乐观情形,即超预期完成“三稳”工作,人民币汇率有可能出现趋势性反弹;再一个是悲观情形,即“三稳”工作不如预期,人民币汇率有可能继续承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