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已有6年历史的“闵行区平安指数”上新了,这次“平安指数”下沉到了社区,让居民的平安体感和“平安指数”有了更紧密的连接。7月27日,上海闵行区莘庄镇会同辖区三家派出所,在“上海最大小区”康城小区举行主题为“烟火气里的你我他”平安指数发布会。这也是闵行区平安指数首次以一个街镇为数据样本,把研究对象聚焦到每一个小区,发布社区综合治理的数据通报。
“莘庄镇最需要小心驾驶的十个路口”“拥堵道路TOP10” “校园周边警情分析”,还有反映诈骗发案率的社区榜单(“耳根子最软社区”)……社区居民最关心的治安话题、社区矛盾、交通出行烦恼,“平安指数”里都有清晰的反映。
这是一次政府大数据的权威披露,也是一次社区警民的拉家常,群众生活体现在数字里,数字也真实反映了群众的“安全体感”。这次“平安指数”下沉到镇,颗粒度还原到了小区,让抽象的数据更下沉,更具体真正融合于居民的日常生活。
作为上海城市管理创新一道风景线的“闵行区平安指数”,发布6年以来已经完成了多次产品的迭代、升级、下沉。2016年以来,闵行公安就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居民群众直观、客观地了解安全状况,2018年,“安全指数”正式更名为“平安指数”,让指数的内涵更丰富。从早期反映盗窃案件的“最受小偷欢迎的社区”指标,到如今因为入室盗窃警情极少发生,转而发布反映诈骗发案率的“耳根子最软社区”;从之前集中分析“发案热力图”“词频分析图”,到如今推出反映半年里两次拨打报警电话的少年居住的社区的“熊孩子社区榜”……平安治理的重点在切换,“平安指数”也在更新,因应市民对平安生活的期待,为提升城市管理的“绣花功夫”提供了数据基础,将城市平安情况更清晰、更界面友好地传播,提升居民与政府部门的良性互动。
校园200米守护圈建设方案人们经常担心“数字是冰冷的”,但“平安指数”里的数字却是温暖的,带着人间烟火、公众的朴素愿望,还有居民对社区平安工作的积极参与。我们看到了,上海康城小区有一个楼洞里20年没发生过一起警情,不是这里没有邻里矛盾,而是一位80岁党员楼组长吴老先生和民警一起主动排解矛盾、调解纠纷。我们看到了,00后的高中生作为反诈“合伙人”,提升了社区反诈骗宣传的到达率。我们看到了,短短5分钟里,康城小区的保安就救起了一名溺水女子。因为有了大数据的指导,使平安工作更有针对性、提升了精准度。基于校园周边警情的原因分析,各部门群策群力,精准地协作打造校园200米守护圈,从校园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矛盾纠纷等多方面多管齐下:在校园周边设置平安屋、平安岗,定期向学校报送防御提示单,让接送孩子家长尽量避开拥堵道路。
上海的治安环境整体良好,但是,宏观上的治安成绩怎么贴近市民的具体诉求?还需要打通“职能部门觉得”和“居民觉得”之间的次元壁,还需要精准刻画社区的治安环境、矛盾焦点,把综合治理融入到居民生活服务中来。
1950年代一部电影《今天我休息》,让“马天民”这个奔走在基层、急群众所急的上海民警的形象广为人知。技术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当下的上海市民同样需要爱民、亲民、为民的“马天民精神”。“平安指数”正在为新时代的“马天民精神”赋能,把大数据打造成为城市治理的“新算法”。
“平安指数”下沉社区,颗粒度更细,居民的“体感”更真实,让“平安指数”充满着人间烟火气。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